11月2日,在香港科技周貨幣橋座談會上,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在談及央行數字貨幣橋(下稱“貨幣橋”)項目的隱私架構設計時表示,貨幣橋平臺實現了對付款方和收款方身份、交易金額、調用的CBDC合約等核心交易數據的隱私控制。通過由隨機生成的密鑰對實現的假名機制,貨幣橋平臺確保對于單筆跨境交易,只有交易對手方及對應的央行/貨幣當局才能了解交易詳情。
例如,一家阿聯酋商業銀行在貨幣橋上用e-HKD向一家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商業銀行付款,交易的詳情只會被付款人、收款人、阿聯酋央行及中國香港金管局查看,對于泰國央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及其他參與者則無法看到任何敏感的交易資料。
此外,他還介紹了貨幣橋項目技術架構的一些考慮。他表示,我們為貨幣橋平臺搭建了一套技術系統,核心是一個專門為貨幣橋開發的區塊鏈:貨幣橋區塊鏈(mBridge Ledger或mBL)。它是貨幣橋技術架構的核心,支持原子化支付和外匯同步交收業務、錢包管理和隱私保護控制等。貨幣橋代碼對所有參與的中央銀行/貨幣當局完全可見、可審計、可測試,并且在中央銀行/貨幣當局參與方之間開源。底層的貨幣橋區塊鏈采用了一種拜占庭容錯算法——大圣共識,旨在縮短節點間達成共識所需的時間,提高整體協議性能及效率。
穆長春表示,貨幣橋區塊鏈由參與的中央銀行/貨幣當局及商業機構的節點構成。每個參與方各自管理各自的節點,所有敏感數據如交易記錄、用戶證書都被保存在參與方各自的節點,并通過區塊鏈隱私管理機制實現保護。
具體來說,中央銀行/貨幣當局的節點作為區塊鏈共識協議中的驗證節點;而商業機構的節點作為區塊鏈同步節點,除了不參與共識機制,其余功能與央行/貨幣當局的節點相同。
除了貨幣橋區塊鏈節點管理,各央行/貨幣當局及商業機構參與者的相關系統還包括貨幣橋前端和后端模塊。前端提供用戶交互界面,后端進行業務邏輯處理。
為解決傳統跨境支付成本高、效率低、透明度低和覆蓋不足等挑戰,2020年10月,二十國集團(G20)提出改善跨境支付的倡議,并將央行數字貨幣確定為提升跨境支付體系的潛在工具之一。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于2021年2月會同香港金管局、泰國央行、阿聯酋央行聯合發起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在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的支持和協調下共同探索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
2021年,貨幣橋項目完成了業務模式研究和系統開發及模擬測試,實現了跨境交易全天候同步結算。國際清算銀行發布了第一階段成果報告,從成本節約和效率提升等角度肯定貨幣橋平臺與傳統代理行模式相比實現了跨越式的改進。
2022年8月至9月,來自四個國家和地區的20家商業銀行成功完成貨幣橋項目國際首例真實交易試點。期間,共發生164筆跨境支付和外匯同步交收業務,結算金額折合人民幣超過1.5億元,數字人民幣交易筆數占比46.6%,主要涵蓋跨境貿易、跨境匯款以及銀行間交易等業務場景。
2023年,貨幣橋項目指導委員會聯合各方共同研究項目整體戰略規劃并制定路線圖,擬推出最小化可行性產品(MVP),并逐漸將貨幣橋項目發展為具有影響力的國際跨境支付基礎設施。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