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并將“科技金融”置于首要地位。1月12日傍晚,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均在微信公眾號中明確表態要做實科技金融。
事實上,2023年12月,多家國有大行董事長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也提到了如何做好科技金融。相比之下,1月12日的官方表態內容則更加詳盡,部分銀行還推出了具體落實舉措。
具體來看,工商銀行在當日成立了科技金融中心。據了解,工商銀行在1984年成立之初就組建了技改信貸部,專門服務技術革新、科技創新。40年來,工商銀行累計服務重點科技項目超10萬個。近年來,工商銀行率先建成“科創中心、特色支行、科創網點”三級專業機構體系,截至2023年末,工商銀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達2.7萬億元,增速超50%。
在成立科技金融中心同時,工商銀行還發布了科技金融“春苗行動”方案。根據該方案,工商銀行將從完善組織架構、強化重點領域服務、優化金融供給、加強風險管控與機制保障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助力科技型企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銀行稱,2023年公司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支持,當年增速超65%。整體來看,目前農業銀行在強化科技金融服務供給方面主要有三大舉措。
一是建立科技金融專營機制。農業銀行表示,其已經探索構建了“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科創金融事業部或專職團隊—科技專營支行”的三級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緊跟國家區域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布局,在全國科技創新活躍的江蘇、浙江、廣東等地設立了19個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在各地高新區、科創園、軟件園等科技創新集聚地,成立了200余家科技金融專業支行,提高了專業服務能力和效率。
二是創建了科技金融專屬評價。針對科技型企業輕資產、高風險、缺少有效擔保等特點,農業銀行優化了科創企業信貸準入評級和政策,創新“股東力、融資力、產業力、企業力、創新力、穩定力”“六力”評價體系,建立了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側重于科技實力和未來成長性兩個維度,對科技型企業進行專業化評價。
三是打造科技金融專項產品。為滿足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各類型資金需求,農業銀行為科技型企業量身打造了專屬客群、投貸聯動、線上場景、政府增信、公私聯動等五大類專屬信貸產品,比如,引入科技部火炬中心企業創新積分評價,與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作推出“火炬創新積分貸”;面向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低準入門檻的“科技e貸”等。同時各分行因地制宜創新特色化的金融產品,例如浙江分行推出的“浙科通”,天津分行推出的“津創易貸”等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的表態則以案例展現為主。中國銀行表示要多措并舉,扎實推動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主要是科技金融助力破解核心科技“卡脖子”難題,搶灘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賽道,助力覆蓋科創企業“初創-成長-成熟”的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產品服務。
2023年12月,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葛海蛟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截至10月末,中國銀行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貸款余額較年初分別增長34.08%、50.97%、34.87%。下一步,中國銀行擬將五篇大文章作為戰略重點,全方位加大資源投入,提升金融服務的適配性,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
在科技金融領域,葛海蛟稱將努力做到點面結合,點上聚焦重點產業、重點客群,支持重大技術攻關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面上從科技企業不同階段的金融需求特點出發,提供覆蓋貸款、投資、保險等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
建設銀行是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后特設了《科技金融》專欄,展現了該行科技金融服務創新模式和典型案例,1月12日展現了建行上海市分行的相關案例。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之后,建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田國立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五篇大文章是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長方式加速轉型的重點方向,也明確了未來金融業精準發力方向。在科技金融方面,建行率先打造“技術流”評價方法,幫助科技創新企業的“技術流”轉化為“資金流”。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