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家的支付寶又是怎么想的呢?微信紅包都不屑與你同臺獻藝了,支付寶你為什么還在自玩自嗨?支付寶孤獨地再推春節紅包,難道真的是為了“給春節增添樂趣和味道”“把‘敬業?!€給大家”這種傻白甜的理由?套路,全都是套路!在我看來,支付寶之所以在今年春節再推紅包活動,原因主要有兩個。
支付寶的“敬業?!彪[藏了多少真相支付寶的“敬業?!彪[藏了多少真相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過年了,老祖宗喜歡喝起屠蘇酒,而我們現在流行發紅包。
傳統意義上的紅包,也叫壓歲錢。老祖宗在發明和傳教巫術時, 用過一種看似銅錢的民俗用品, 叫“厭勝錢”,又稱“壓勝錢”。春秋戰國時期,紅包則以“戰利品”或“避邪品”的身份出現。到了晉朝,發紅包叫“饋歲”,人們在歲末互贈壓勝錢,表示彼此平安無事。這一活動,在西漢時期更加盛行,民間廣為流傳,一直保留到今天。
然而,老祖宗們肯定想不到,幾千年后的今天,紅包在形式上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年在網絡上搶紅包,似乎已經成為我國的新民俗了。由此,一場“紅包大戰”在最近幾年上演得如火如荼:
2014年1月,微信上線了看似不起眼的“微信紅包”,瞬間紅遍全國。當年春節,這個簡單的創新帶動800多萬用戶參與搶紅包活動。馬云事后不得不承認,微信搞了一次很漂亮的“珍珠港偷襲”。估計從那時起,支付寶就下定決心與微信在網絡紅包上一決高低。
2015年春節,支付寶和微信都對網絡紅包高度重視。當年春節前夕,支付寶方面先發制人,宣布投入巨額資金啟動紅包計劃。然而,微信瞄準央視春晚,聯手推出“搖一搖”紅包,憑借春晚的拉動搶足了風頭,真正把春節搶紅包定義成一個全新的年俗。
2016年春節,吸取教訓的支付寶砸入重金,開展對微信的“復仇大戰”,早早與央視春晚達成合作,成為猴年春晚獨家互動平臺。微信紅包也不甘落后,與多家衛視跨年晚會達成合作;而百度錢包、新浪微博等也先后加入,一時間“紅包大戰”高潮迭起。
但是,今年的春節,一切顯得那么靜悄悄,“紅包大戰”似乎沒有了。但明的沒有,暗地里各方仍在較勁。微信雖然明確表示不玩了,但QQ紅包的力度卻不小。日前,QQ對外公布了QQ紅包春節期間的三大玩法,并宣布將派發2.5億現金紅包及卡券禮包。而支付寶,仍然大張旗鼓推出飽受吐槽的集“五?!被顒?,而且“今年要把欠大家的‘敬業?!歼€給大家”,據說集齊“五?!钡碾y度大大降低了。
作為網絡紅包的開山鼻祖,微信為什么突然退出“紅包大戰”?2016年12月底,騰訊集團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表示,微信紅包的使命已經完成,2017年將不再有微信紅包營銷活動,目的是讓用戶有更多的時間陪家人而不是搶紅包。張小龍這段話,前半部分是真話。的確,經過三年的努力,微信紅包的市場培育期基本結束,用戶習慣早就養成,發紅包已經固化為日常行為。即使沒有集中的營銷活動,大家還是會自覺不自覺地發起紅包,而微信支付更是遍地開花。
那么,隔壁家的支付寶又是怎么想的呢?微信紅包都不屑與你同臺獻藝了,支付寶你為什么還在自玩自嗨?支付寶孤獨地再推春節紅包,難道真的是為了“給春節增添樂趣和味道”“把‘敬業?!€給大家”這種傻白甜的理由?
套路,全都是套路!在我看來,支付寶之所以在今年春節再推紅包活動,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從面子看,是為了修復品牌形象和社會形象。2016年,從出爾反爾實施提現收費,到“圈子事件”再到親兄弟招財寶的兌付危機,直至最近熟人修改登陸密碼的嚴重漏洞,支付寶這一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其公眾形象大大受損。因此,趁著過年這個機會,財大氣粗的馬老板從鼓囊囊的錢包里,擠出區區兩個億打發一下,這樣買賣怎么看都劃算。廣大的寶粉們玩得不亦樂乎,大概也就忘了之前種種的不愉快。而且,大過年的在收了紅包之后,總也不好意思再多罵了,畢竟吃人的嘴短嘛!
第二,從里子看,是為了強化客戶黏性和市場份額。前有微信支付憑借紅包這一大招突然來襲,近有中國銀聯攜手商業銀行、京東金融強勢回歸,移動支付市場正在悄然變化。本來傲視江湖的支付寶受到嚴峻的挑戰,市場份額逐年下降。易觀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季度監測報告》顯示,2016年一季度支付寶的市場份額為63.41%,到了三季度則為50.42%,半年之內下滑了13%,夠讓人揪心的。所以,精明的馬老板打賞出幾個小紅包,企圖希望將失去的客戶拉回來、將下降的份額提上來。
天上不會掉餡餅,更不會掉紅包。從前年輸入8位數口令戳紅包,到去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不到“敬業?!?,再到今年幾千萬甚至是上億人隨機搶兩個億,馬老板在紅包這個問題上,何曾真正為寶粉們考慮過?他的眼里,大概只有自己的商業版圖。支付寶市場份額下降,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難以一言蔽之。但是,作為金融從業者,其創新是不是堅持以人為本,是不是源自對人本身的關心和需求的解決,十分值得思考。
過年了,難得回家的你,還是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錘錘后背揉揉肩吧,別再傻傻地拿著手機“集?!绷?!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近著《有趣的金融》。)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