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隱私數據都在被誰使用?這個問題如果是在2018年以前問,或許可能很多人都一笑了之。很多人在使用APP之前遇到的“隱私政策”彈窗,往往都是看都不看一眼,就點擊了同意。直到今年Facebook東窗事發,我們才意識到,自己的隱私已經被濫用到了如此地步。
今年3月,媒體曝光一名研究員在未經Facebook許可的情況下,向劍橋分析分享了5000萬Facebook用戶的數據,并被劍橋分析用于投放政治廣告。隨后,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就數據泄露事件進行了道歉,他承諾將調查劍橋分析是否仍持有這些數據,同時擴大對其他開發者的調查。與此同時,美國立法者正式要求扎克伯格到國會作證,解釋為何5000萬Facebook用戶的數據會落入劍橋分析的手中。
接下來扎克伯格親自參加了美國眾議院和參議院的兩場聽證會,用數個小時的時間來回答隱私安全爭議;德國、法國、英國等多國政府,也要求扎克伯格做出合理解釋;在 Facebook的股價也重挫超過20%,市值蒸發達到千億美元。
在棱鏡門爆發后的五年,隱私安全從未受到過如此高的關注度。蘋果、谷歌、Twitter等科技巨頭也都因為Facebook的影響,被放置到聚光燈之下,種種泄露隱私的行為被挖了出來。
放眼國內,今年8月,中消協組織開展 “App個人信息泄露情況”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5458份。結果顯示,個人信息泄露總體情況比較嚴重,遇到過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的人數占比為85.2%。當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后,約86.5%曾收到推銷電話或短信騷擾,約75%的受訪者接到詐騙電話,約63.4%的受訪者收到垃圾郵件,排名位居前3位。
此外,中消協發布的《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顯示,在針對通訊社交、影音播放等10類共100款APP的評測中,多達91款列出的權限涉嫌“越界”。
《人民日報》發文稱,在信息化時代,APP獲取用戶位置等權限,如同手握通向用戶的鑰匙,意味著更精準的用戶畫像、更具體的使用分析、更便捷的服務提供。然而,當平臺逾越合理界限任性索權,一旦疏于保管防護,個人信息便大門洞開,難免被不法分子“乘虛而入”,不僅用戶信息安全無法保障,還可能滋生個人信息買賣、電話短信騷擾、網絡電信詐騙等亂象,侵擾網絡空間良性秩序。
對于公司來說,如何在APP使用的便捷和安全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如何堅守住“保護用戶隱私”這道底線? 對于用戶來說,如果你還沒認識到隱私泄露的危險,或許你該聽聽他們的故事。
北漂人員:來到北京我才發現,我的身份證已經“被注冊”到極限了
講述人:李茂
職業:創業者
我三年前來到北京,打算創業,當時還沒有取消漫游費之類的說法,所以我肯定得辦理一個北京當地的手機號。
我到營業廳準備辦理手機號的時候,營業員就跟我說“先生對不起,您身份證綁定的手機卡已經達到了上限,沒辦法繼續辦理手機號了?!?/P>
我是科技圈的,所以記得特別清楚,按照規定,一個身份證最多可以注冊五個手機號,但我根本就沒印象開過這么多的手機號,我就跟營業員要求看一下自己身份證綁定的是哪些手機號。
我一看綁定的手機號,好幾個都不是我辦過的,完全不知道。我頓時就特別憤怒,沒有我的身份證是辦不了手機號的,這中間到底是怎么弄的?
從那兒以后,我就覺得自己的隱私無時無刻都在泄露。我經常接到各種陌生的電話,顯示來自湖南長沙、湘潭、株洲,最頻繁的時候一天能接到十幾次,有時候是問我是否有貸款需求,有時候是跟我說他們那里有特價活動。
金融白領:我被一個陌生人詢問是否可以付費裸聊
講述人:曾穎、牛志廣
職業:金融白領、程序員
曾穎:
我在金融領域工作,其實對自己的隱私保護得挺好的,但是突然有一天,在我最常用的一款社交軟件上,被一個陌生人添加,我以為是圈子內的朋友,就通過了驗證。
加完好友之后,他直接開口詢問是否可以付費裸聊。我當時就感到被侵犯,追問他是如何得知自己信息的,他說通過加人軟件就可以輕松做到,而且不需要進行任何回應,直接聊天。
我這次真是覺得自己的隱私被無恥地盜用了,而且這事也給我造成了很大的陰影。我現在對于一些敏感信息,都很沒有安全感,比如財產信息、居住城市、消費記錄等等,感覺都被商家了如指掌。
牛志廣:
我之前曾收到過陌生人打來的電話,詢問我是否需要貸款,是否需要理財。
其實這都是無所謂,有可能是電信密集轟炸,但是他們給我的對話,我可以很明確一個信息:他們不僅知道我的電話,而且他們知道我最近的狀況,知道我買房了,可能需要貸款,于是就把電話給我打過來了,但是我根本不知道他們從哪兒得知的我的信息。
我是個程序員,知道有些APP確實讀取了用戶隱私,但是真的沒想到,隱私可能就是這樣被一點點泄露、販賣了。
媒體人: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我動用了小號
講述人:魏國強
職業:媒體人
我在科技圈媒體工作很久了,也知道一些隱私盜用的事情,所以我自我感覺,自己的隱私保護措施做得很好。
比如我購物的時候,會選擇用小號來進行保護隱私,原來我有一個用了多年的號,因為廣告太多,也放棄使用了。
我現在的手機號是一個大王卡,基本上沒有什么騷擾短信和騷擾電話。這年頭,沒兩部手機,感覺都要廢了。廠商拿著隱私到處用,弄得我隱私滿天飛。
不過兩個手機號來回切換,也是一件麻煩事,但我依舊堅持這么做,一個自己用,一個就純粹是處理那些騷擾信息了。
另外還有現在標榜人工智能的APP,使用日常隱私的情況比較多。比如有個短視頻APP,會讀取我的地理位置,給我推薦一些周邊美食的視頻,這不就是知道我確切的地理位置嗎?更恐怖的是,有段時間我想打羽毛球,我還啥都沒看呢,它就給我推薦了羽毛球的教學視頻,太恐怖了!
責任編輯:韓希宇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