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月,由中國電子銀行網(微信公眾號:cfca-cebnet)主辦,《銀行家》雜志、今日頭條聯合主辦的“報告行長大人”銀行與金融科技行業創新實踐文字競演第三季——“元年與接續 夢想與現實”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以下為熱心網友投遞過來的稿件。
作者單位:中國光大銀行數字金融部
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深度應用,數字化浪潮正在從產品、渠道、業務模式等多個方面對銀行業產生顛覆性沖擊。為應對這種沖擊,銀行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加快進入"Bank 4.0"的數字化時代進程,以順應技術創新的發展趨勢及客戶需求變化的挑戰。
銀行業數字化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通過突破傳統服務邊界,為長尾客群提供金融服務;二是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降低服務成本;三是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實現極致的客戶體驗。在信貸服務領域,互聯網金融企業、消費金融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紛紛搶占市場,銀行業面對已不僅局限于同業的市場競爭,通過推出新興金融產品,可以有效實現對客戶、渠道、細分市場的有力爭奪。網絡融資正是順應銀行業數字技術創新趨勢,秉承"Bank 4.0" 時代"植入式"銀行服務理念 ,深入推進金融服務供給側改革,為更廣泛的社會群體提供便捷融資服務。
一、 網絡融資業務的價值
1. 擴大服務客群,踐行普惠金融
網絡融資為實現金融服務的均衡性與共享性做出了重要貢獻,具體表現為,網絡融資通過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信貸業務成本高、效率低、服務不均衡、供需不匹配的問題。同時,憑借數字化交易平臺與移動終端設備,拓寬了銀行的服務渠道,使更多的客群能夠快速便捷地獲得金融服務,提升了金融服務的覆蓋度和可獲得性。至此,彰顯出網絡融資"普"的特性。
進一步,網絡融資通過科技進步與業務模式創新,突破了對長尾客群風險識別的困境,降低市場參與成本。網絡融資以"互聯網+大數據"的業務模式,將大數據、云計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充分運用于金融業務,形成更加智能的風險控制機制,有效解決長尾客群綜合成本高、風險定價難的問題。隨著市場逐漸成熟,金融科技企業和銀行間的良性競爭推動利率市場化,網絡融資將以更優惠的定價為長尾客群提供金融服務。至此,彰顯出網絡融資"惠"的特性。
2. 創新數字經營,助力銀行轉型
網絡融資通過互聯網生態獲客,基于行內已有數據、政府類可信數據、人行征信數據、互聯網數據等內外部數據,構建大數據風控模型,對客戶進行多維度風險畫像,提升了銀行在互聯網大數據環境下的數字化經營能力及獲客能力。銀行借助金融科技力量,在該業務模式下,以客戶體驗為中心,整合共享內外部數據,通過跨領域的交叉分析與深度挖掘,動態感知市場需求、經營狀況、發展趨勢,指導產品快速創新,優化重構流程,實現智能化轉型。
二、 網絡融資業務的亮點
1. 網絡獲客生態化
與銀行傳統信貸業務主要以物理網點作為獲客渠道相比,網絡融資業務基于互聯網生態開展場景獲客,不僅能夠在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微信銀行等多個行內電子渠道上為客戶提供融資服務,而且利用互聯網平臺開放性的特征,通過外部平臺合作,與B端場景、生態圈融合,實現客戶引流,構建"B2B2C"的互聯網獲客模式。
2. 融資平臺開放化
網絡融資業務為實現多功能集中管理,需要構建開放化融資平臺,針對小額、高頻的業務特點,具備高并發交易處理能力,為7*24小時實時在線申請、審批、提款、還款提供強大的基礎支撐。同時,打造敏捷組織,加快優化、升級系統的速度,依據產品的特點靈活化配置,以更快地響應市場、客戶需求。
3. 風控體系數字化
在對客戶提供融資服務前,網絡融資業務整合政府可信數據、人行征信數據、互聯網行為數據、行內外黑名單、反欺詐數據等,進行大數據分析,通過審批規則及策略、自動化審批模型,形成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對客戶風險進行識別。
在對客戶提供融資服務后,網絡融資業務充分運用客戶多維度數據監控貸款用途、資金流向,持續跟蹤客戶貸后資產和信用變化情況,形成科學的風險監測預警。如果客戶產生逾期,將觸發自動催收系統,該系統通過短信、互動式語音應答等方式實現自動化催收。
三、 網絡融資業務發展方向展望
1. 內外結合,堅持精準與普惠有機統一
為契合市場需求,順應行業發展趨勢,銀行必須全方位加強能力建設,特別要注重內外結合。對內要"精準",提升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滿足客戶個性化服務需求;對外要"普惠",以金融科技為依托,拓展金融服務覆蓋范圍。
一方面,銀行應積累海量客戶畫像信息,通過大數據對客戶進行畫像,根據客戶的要求提供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更精準地服務廣大客戶。
另一方面,網絡融資業務區別于傳統的信貸業務,更注重金融的普惠性,通過搭建現代化的數據平臺,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突破傳統信貸業務服務對象邊界,使金融服務能更多地惠及到長尾客群,體現"普"的特性;同時,銀行憑借穩定的資金來源,借助智能化的風控體系,對不同信用等級的客戶提供比其他金融機構定價更優惠的融資服務,體現"惠"的特性。網絡融資只有實現精準與普惠有機統一的業務模式,才能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
2. 生態驅動,實現場景與服務無縫銜接
銀行在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應強化場景拓展,通過與外部場景連接,秉承"服務走出去,場景引進來"的開放策略,逐步探索精細化開放路徑。具體表現在,銀行應突破物理網點、手機APP等自有渠道的限制,加快與第三方多維度跨界合作,搭場景、建生態,將金融服務以標準化的方式無縫嵌入到生產、生活場景中,有效提升金融場景的滲透能力,打造銀行服務無處不在的開放銀行運作模式。
未來,網絡融資業務將繼續堅持"敏捷、科技、生態"的發展戰略,以客戶為中心,踐行"普惠"與"精準"相結合的服務理念;以金融服務能力輸出為核心,實現金融服務無處不在的跨越式發展。在以嵌入生活的智能銀行服務為特征的"Bank 4.0"時代,網絡融資將繼續深入推進金融服務模式供給側改革,加強金融服務與生態體系融合,助力銀行實現數字化轉型。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