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以下簡稱“招行”)3月20日晚間披露的2019年年報顯示,招行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2697.03億元,同比增長8.51%;歸母凈利潤928.67億元,同比增長15.28%,利潤增速創2013年以來新高。
財報顯示,招行2019年營收及凈利潤均較快增長,很大程度上源于零售金融業務的增長:2019年,招行零售金融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447.22億元,同比增長15%,占集團營業收入的53.66%,同比上升3.03個百分點;零售金融業務稅前利潤664.17億元,同比增長14%,占集團稅前利潤的56.70%,同比上升1.99個百分點。
作為一枚銀行金融科技的踐行者,每年的三月底,都是一個充滿憧憬、值得期待的日子。我想,對于財經媒體記者、券商分析師以及更廣范圍內的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從業者們,也都在翹首以盼,概莫如此。我們不知道招商銀行又要發布多么亮點紛呈的業績,更無法預測田行長又有多少朗朗上口、拍案叫絕的經典金句,任憑我們天馬行空,也難以猜中一二。年復一年,招行的年報和田行長的致辭,不知不覺間竟成為招行最獨具魅力的名片。
今年的行長致辭和年報如約到來,謎底揭曉之際,歡呼雀躍之外,各種分析解讀的文章鋪天蓋地,持續刷屏。從“太空探索”的浸入式、場景化的業績展示形式,到凈利潤突破900億同時不良雙降的“不錯答卷”,再到“我們看到了自己的無知和渺小”的真誠吐露心扉,都讓我們看到一個不斷成長、成熟和能量滿格、充滿硬核的招商銀行。
當然,不同于往年的一片喝彩聲,今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全球經濟風雨飄搖,招行也未能置身事外。在業績亮點之外,也透視著經營的“隱憂”。田行長在業績發布會中,從獲客、存貸款、凈息收入、中收和資產質量等五個方面,開誠布公的闡述了疫情對招行的影響,同時反思零售的占比,目前招行的零售占比已經超過55%,五年規劃在60%左右,這個規劃是合適的,那么零售的占比是不是越高越好?本次疫情,短期內也沖擊了被視為“香餑餑”的零售業務,包括長尾客戶和小微企業,尤其是信用卡的資產質量。
一、招行為何反思零售占比的問題?
筆者僅從個人觀察的視角,粗淺分析招行反思零售占比的原因,僅供參考。
筆者認為,招行反思零售占比,是因為招行的發展階段和面對的挑戰已經變化。目前招行的資產規模,已經在股份行中遙遙領先,盡管招行早已拋開了資產規模的情節,越過了規模制勝和結構制勝階段。凈利潤更是早就超越了自詡五大行的交通銀行。招行已經不再是一個中小型的銀行,而是“長成了32歲的身體”,成長為全球市值前十的銀行。在這種情勢下,招行需要綜合考慮業務的平衡、版塊的協同、長遠發展的基石與成長路徑等多方面的問題。在零售基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公司金融和同業金融“兩翼”的價值,這是32歲的招行所必須思考的。
其次,招行反思零售占比,也是從市場和客戶需求的角度出發。作為一個領先的股份制銀行,招行市場覆蓋的廣度和深度、客戶需求的多元化和綜合化等,已經對其業務的品種、產品的類別、定價的水平、科技的支撐、協同的能力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田行長在2019年報致辭中所講,“跟隨客戶走入新的生態場景,卻發現自己才是陌生人”。隨著消費互聯網向著產業互聯網轉型,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變化,作為服務供給側的銀行,也需要“因時而變、因勢而變”。田行長在業績發布會上指出,去年招行客戶存款日均數不到4.7萬億,其中將近3萬億是“兩翼”客戶提供的,“兩翼”對低成本存款支持非常明顯,此外,零售大量產品也是靠“兩翼”提供,最重要的是,大數據時代,零售業務的客戶數字化入口很多就在“兩翼”。
“數字化時代,市場競爭不再是單個產品和業務線的競爭,而是整體生態的競爭”。就如同支付寶從“支付就用支付寶”,升級為“支付寶,生活好”,從支付工具升級為生活服務平臺一樣,招行也是順應時勢和客戶的需求,更加充分的認識到“一體兩翼”成為有機整體的重要性,選擇在合適的零售占比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發揮公司金融、同業金融“兩翼”的價值,以產業互聯網為綱,從生態化視角,重塑批發業務專業化服務體系。
最后,招行反思零售占比,也是基于自身的金融科技基礎、組織文化、業務板塊協同等方面的視角。招行率先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銀行”,已經奠定了堅實的、面向未來的金融科技基礎和金融科技創新能力,在經過上半場的“輕資本”和“輕資產”的轉型后,兩大APP的數字化經營成果豐碩,“零售金融數字化轉型追星逐辰”,打開了未來發展的空間,公司金融數字化轉型也在向“南”而行,企業經營數字化是未來一個重要的客戶服務入口,招行將探索從企業數字化服務切入公司客戶的產業互聯網建設,從資管生態化服務切入同業客戶的生態圈建設。因此,招行從零售端入手,所積淀下的金融科技的技術、業務、組織、文化、風控等方面的創新能力,已經為產業互聯網時代的開放融合以及“B2B2C”的生態服務鏈奠定了基礎,“一體”與“兩翼”可以有機循環、相互促進。
二、招行變了嗎?零售轉型還是中小銀行的方向嗎?
相信前期盲目不計成本推動零售轉型、大力拓展零售業務尤其是擴大信用卡發卡規模的中小銀行,此時已然是欲哭無淚,不論是從客群,還是從業務的視角,中小銀行受疫情的沖擊,顯然更為嚴重。值得關注的是,招行今年可能要收緊抵質押物在三四線城市的小微貸款,這既反映了招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也凸顯了地處三四線城市的中小銀行的經營壓力。過去不少中小銀行把零售轉型,異化為個人按揭和消費貸特別是助貸聯合貸及信用卡的轉型,疫情過后,一些中小銀行前期妝點的漂亮業績,恐怕也要顯現“廬山真面貌”了。
被中小銀行奉為圭臬、視作楷模的“零售之王”招行,反思“零售占比是不是越高越好”,是招行變了嗎?中小銀行還要做零售轉型嗎?
答案是招行沒有改變,中小銀行還是需要向著零售銀行和社區銀行方向轉型,但零售轉型并不等同于做個貸特別是消費貸信用卡業務,而且轉型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韌性和不折不扣的執行力。轉型不是跟風蹭熱點喊口號,今天搞社區銀行,明天搞直銷銀行,過兩天又搞開放銀行、數字銀行等等,今天是“比翼齊飛”,明天成了“四輪驅動”等等。就如同疫情期間,“零接觸”的數字金融火了,不少中小銀行又要“舉洪荒之力”搞數字化轉型,這種沖動型的戰略,要么根本無法落地執行,要么就是三分鐘熱度,虎頭蛇尾,草草收場。筆者在《知易行難的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和《后疫情時代,銀行數字化生存之道》兩篇文章中有詳細闡述。
對于中小銀行而言,零售轉型是為了在市場競爭紅海中,尋求市場的細分空間,尋求與自身規模、風控能力和服務能力相匹配的客群和業務,尋求一個可持續的利潤增長點。特別是在近幾年,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金融強監管態勢持續,且去年經歷了包商銀行、錦州銀行及恒豐銀行等事件的沖擊,同業剛兌事實打破,債券市場天雷滾滾,城投信仰搖搖欲墜,疊加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影響,中小銀行的生存空間日益狹窄。對于中小銀行而言,只有深耕區域的細分市場,在服務下沉中,做實區域客群,做好風險甄別,做優客戶服務,才能在競爭中生存下來。
三、招行對戰略“十年磨一劍”的堅持
從中小銀行的視角來看,招行所具備的上述基礎和能力,是中小銀行所難以企及的。因此,招行根據自身發展的階段和長遠的規劃,反思“零售占比是不是越高越好”,而中小銀行應該反思,自己的零售占比有多少?擠掉水分后又占多少?自身的零售客戶的數字化水平又有多高?自身的零售轉型戰略,有沒有堅持下來?
筆者認為,對中小銀行而言,最難的就是對戰略的堅持,而這一點,正是招行制勝的重要法寶。
相比于往年的行長致辭,今年田行長的致辭,對“輕型銀行”的闡述更深刻:持之以恒推動“輕型銀行”轉型步步深入。此外,在業績發布會中,田行長也著重強調了對“一體兩翼”定位的堅持。
筆者簡單梳理了近年來,田行長在致辭中有關“輕型銀行”戰略的闡述:
在2014年度的行長致辭中開宗明義:招商銀行認真落實監管部門和董事會的各項要求,以打造“輕型銀行”為目標,以“服務升級”為路徑,立足“一體兩翼”的戰略定位,繼續深化戰略轉型。
2015年:招商銀行認真貫徹監管部門和董事會的各項要求,全面推進“輕型銀行”建設和“一體兩翼”戰略,進一步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展現了轉型領跑者的風范。
2016年:經過幾年的試水,我們自信,“輕型銀行”的轉型方向和“一體兩翼”的戰略定位,是我們賴以直面挑戰、中流擊水的綜合應對方案。
2017年:過去一年,招商銀行“輕型銀行”戰略轉型向縱深推進,“結構更安全、特色更鮮明、模式更清晰”的轉型成效進一步凸顯。
2018年:我們在十幾年前就率先開啟了零售銀行轉型,2014年以來又堅定實施“輕型銀行”“一體兩翼”戰略,甩掉了資產規模包袱,堅定不移推進結構調整,初步構建了專業化的客戶服務體系,勇敢地走出規模競爭階段,進入質量結構競爭階段,贏得了轉型的紅利。
2019年:隨著“輕型銀行”轉型深入,我們認識到,科技是唯一可能顛覆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力量;要真正實現“輕經營”和“輕管理”,也必須依靠科技的力量。因此,我們旗幟鮮明地提出打造金融科技銀行,把探索數字化經營模式作為轉型下半場的主攻方向。
我們縱觀田行長這幾年的致辭,始終圍繞著“輕型銀行”的戰略展開,真可謂是“十年磨一劍的戰略定力”。
筆者認為,作為“零售之王”的招行,將客戶視為一切商業邏輯的起點的服務初心沒有變,將科技視為唯一可能顛覆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的力量的認知沒有變,將金融科技視為轉型核動力的發展動能沒有變,對數字化時代的經營模式的探索沒有變,以打造“輕型銀行”為目標,立足“一體兩翼”的戰略定位沒有變。
當然,招行也在變,經營模式更輕了,資本消耗更少了,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水平更高了,開放融合的能力更強了,內部組織更加敏捷了,數字化轉型的感覺更濃了。
變與不變之間,機遇與挑戰共生,唯有謹守初心,方能砥礪前行。招行如此,中小銀行也當是如此。
責任編輯:Rachel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