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有智能手機,老人無法使用健康碼,被無情地拒絕上車;拿著現金冒雨去社區交醫保,老人卻被告知只能用手機支付;公交地鐵以及各類商超,普遍是掃碼支付,老人們望而卻步……甚至一些服務窗口有工作人員,具備收取現金條件,卻理直氣壯地拒收現金。
在我國,近年來這些情形屢見不鮮。隨著數字技術發展,我國步入了數字經濟時代。但由于部分行業和機構認識不夠、執行偏差,數字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客觀上形成了“數字鴻溝”,將一部分老年人和其他弱勢群體排斥在外,使他們成為這個時代的“數字棄民”。從金融的視角看,過去一段時間,由于一些支付機構不當地宣傳和推行所謂的“無現金社會”,不少地方存在歧視現金、拒收現金等行為,與普惠金融的精神和原則背道而馳。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提出了20條具體的解決措施?!秾嵤┓桨浮芬?,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便捷性不斷提高,線上線下服務更加高效協同,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老年人面臨“數字鴻溝”問題,久已有之。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由于健康碼使用等問題,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和尖銳,開始影響到老年人等群體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因此,《實施方案》的出臺非常及時和必要。應加快推動《實施方案》有效落實,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讓老年人等弱勢群體更好地融入數字社會。
應該看到,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不是技術本身的問題,主要是認知偏差和執行偏差問題。因此,要破解“數字鴻溝”問題,重要的是要解決思想認識的問題。
首先,不能忽視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目前,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54億人,占總人口的18.1%。如果將老年人排除在數字社會之外,那么這個數字社會是不完整的。讓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成果,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是社會公平正義和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
其次,不能片面追求數字技術發展速度。數字化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但數字技術應用要循序漸進,應充分考慮到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差別,不能片面以數量、速度作為單一的衡量指標。如少數地方政府部門通過印發紅頭文件,打造“無現金城市”并力推單一支付產品,營造了歧視現金的氛圍,也不利于市場公平競爭。
再次,不能簡單轉嫁必要的服務成本。在很多行業,采用數字技術總體上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但要考慮到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需要,適當保留人工服務窗口。窗口服務單位,不能以降低成本為由,拒絕提供人工服務。還有一些行業,如銀行為追求離柜率,不加區分地要求老年人在自助設備辦理業務,也應該進行糾正。
金融服務與包括老年人在內的社會公眾密切相關,在破解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方面責無旁貸。對金融機構來說,應從三個方面采取改進措施:一是為老年人辦理金融服務提供更多便利。如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修改內部管理制度,對部分柜面業務允許由老年人子女代辦,極端情況下可提供上門服務。二是對現有產品和服務進行“適老性”改造。如推出老年版的手機銀行APP,頁面簡潔,字體較大,突出主要菜單,有語音朗讀功能等。三是創新推出一些針對老年人的產品和服務。如推出“銀發一族”專屬理財產品,風險較低、收益適中,產品說明書通俗易懂,切合老年人投資理財需求。
一些地區、行業較為普遍的歧視現金、拒收現金和銀行卡等行為,是影響老年人辦理相關業務的重要因素。2018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2018年第10號公告,規范旅游、餐飲、零售、交通運輸等行業以及行政事業、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現金收付行為,強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并要求不得炒作“無現金”概念。下一步,應加快《中國人民銀行法》及《人民幣管理條例》《現金管理暫行條例》等修訂工作,完善支付結算領域法制建設,明確對拒收現金等行為的處罰標準,并加大對拒收銀行卡等行為的檢查處置,為老年人辦理相關事項創造更好的支付結算環境。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希望《實施方案》是一座橋,有關各方以《實施方案》出臺為契機,齊心協力、齊抓共管,以周到的安排、切實的措施,讓橫亙在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數字鴻溝”變為“數字通途”,使數字技術惠及全社會、溫暖全人類。
(作者董希淼系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中國電子銀行網專欄專家)
責任編輯:王煊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