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收官之年。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銀行理財市場在平穩增長基礎之上,整改轉型任務基本完成,產品凈值化進程顯著加快,實現了回歸本源、結構優化、提質增效的良好成效。2022年,銀行理財市場步入提質升級的新階段,未來可期,大有可為。
《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呈現出六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理財市場規模穩健增長。截至2021年底,在加強存量業務整改的情況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到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14%,增速較上年有所提升,符合預期。全國319家銀行機構和21家理財公司累計新發行理財產品4.76萬只,存續產品3.63萬只,募集資金122.19萬億元。
二是市場發展格局逐步優化。2018年12月至今,已有29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其中24家獲批開業。其中,4家外方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獲批籌建,3家獲批開業。同時,存續理財產品的機構較資管新規發布前減少了90家,形成以理財公司為主、銀行機構為輔的新格局。
三是投資者數量迅速增長。理財新規發布以來,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門檻大幅降低,產品種類不斷豐富,覆蓋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截至2021年底,投資者為8130萬個,同比增長95.31%,創歷史新高。其中,個人投資者占比高達99.23%。
四是服務實體能力穩步提升。截至2021年底,理財產品支持實體經濟規模約25萬億元,相當于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8%。同時,投資資產標準化程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增強;產品期限不斷拉長,90天以內的短期封閉式產品清零,為市場提供長期穩定資金來源。
五是存量整改任務基本完成。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財產品由資管新規實施前的4萬億元壓降至零;同業理財業務持續壓降,多層嵌套大幅減少;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26.96萬億元,占比為92.97%。絕大部分銀行基本完成理財業務存量整改,過渡期一些不合規業務整改基本完成。
六是理財業務監管效能顯著提升。監管部門持續推動同類資管產品統一標準,穩妥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建立健全產品發行、銷售管理、投資運作、風險控制等方面制度。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建設理財產品中央數據交換等5個平臺,為理財市場提供專業服務。
2021年,銀行理財產品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 1 萬億元,產品加權平均收益率為3.55%。理財產品在月內發生“破凈”情況的數量占比均值僅約1.2%,即使凈值出現短期波動,產品收益率基本能夠較快回歸均值水平??傮w來看,雖然理財產品凈值短期受市場波動影響,但產品長期收益仍然穩健。
2022年,銀行理財市場迎來了后資管新規時代,發展空間和潛力仍然十分巨大。新的一年,預計理財市場規模將突破30萬億元大關,投資者將超過1億個。下一步階段,監管部門應加強和改進理財業務監管,理財公司應提升專業化特色化發展能力,中小銀行應加快發展理財產品代銷業務,各方協同努力,共同推動理財市場高效靈活地服務實體經濟,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平衡風險與收益的需求。
第一,加強和改進理財業務監管。監管部門應嚴格把控理財公司“入口關”,堅持標準不放松,穩步推進理財公司批設工作。同時,支持不同銀行共同發起、銀行與非銀行機構聯合發起等方式,探索由省農信聯社(省農商聯合銀行)牽頭發起設立理財公司,積極研究優化中小銀行設立理財公司的模式路徑,更好地滿足中小銀行發展理財業務的強烈愿望,努力消除理財市場的“馬太效應”。應繼續深化理財市場對外開放,加快引入中外資戰略投資者進入理財公司,提升理財公司競爭活力。不斷完善理財公司治理體系,強化理財公司內控合規管理制度建設;加快推動制度實施,從業務管理、產品銷售、流動性風險等方面持續強化管理。
第二,高效服務實體經濟和投資者。2022年,銀行理財應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第一責任,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重視加強社會責任投資,加大對可持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全面鄉村振興等領域和行業的投資與支持。抓住廣大居民財富保值增值的巨大需求,在發揮銀行理財的特色和優勢的同時,穩步提升權益類產品占比,在滿足投資者多元化需求的同時壯大規模。以養老理財產品“10+1”試點為契機,加大養老理財產品發行和創新,助力第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同時,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投資者教育活動,不斷普及投資理財知識,強化“賣者盡責,買者自負”,持續提升國民金融素養。
第三,加快專業化特色化機構建設。一方面,作為新型的資管機構,理財公司應以專業化和特色化為方向,繼續堅持穩健經營理念,深化金融科技運用,完善產品體系建設,提升差異化服務能力,培育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中小銀行要加強代銷體系建設,努力打造特色化的“理財產品綜合超市”。截至2021年底,共有97家銀行機構代銷了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代銷余額達1.6萬億元,僅占同期全市場非保本理財產品規模5.5%。中小銀行受制于人才、資金、牌照等方面不足,應抓住理財產品暫未對第三方開放的時間窗口,以理財產品中央數據交換平臺上線為契機,建設和完善代銷系統,培養專業的理財顧問,大力發展理財產品代銷業務。
作為服務機構,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應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繼續助力銀行理財高質量發展。應依托中國理財網·理財20+論壇,進一步加強理財專家智庫建設,更好地發揮智庫“資政啟民”的積極作用,推動行業交流和投資者教育常態化,為理財業務和理財市場發展鼓與呼。
(董希淼系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中國理財網·理財20+論壇專家、中國電子銀行網專欄專家;付金玲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