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稱
數字經濟下金融機構不良處置的數字仲裁模式
案例簡介
某銀行在交易過程中,按照智能合約提取關鍵交易數據與電子證據的哈希摘要,將哈希摘要提交到訴裁通系統上傳至仲裁區塊鏈;在交易發生逾期、達到不良等級,則執行智能合約,將不良數據提交到訴裁通系統,對數據進行智能處理,自動生成仲裁申請書、整理證據及證明內容,將案件提交到仲裁機構仲達智審系統。仲達智審系統收到仲裁申請后,智能完成立案、送達、組庭等流程,并且自動比對哈希、還原交易事實、草擬裁判文書。
創新技術/模式應用
數字仲裁是指通過現代數字化手段(見下文),以仲裁為核心,優化不良處置流程和效果,滿足金融數字化轉型需要。
一、智能合約在不良處置的創新應用
訴裁通系統(根據金融機構的需要做私有化部署),在業務過程中自動提取關鍵交易數據,將加密的哈希值自動上傳至仲裁區塊鏈;逾期到達一定賬齡、風險達到次級或不良時,則按照智能合約自動整理數據,生成證據材料、仲裁申請書,批量加密傳輸至仲裁機構申請仲裁;進而實時自動跟進和分析不良處置的狀態。根據智能合約全流程自動執行,達到數字金融的不良處置的規范化、流程化、智能化目標。
二、區塊鏈技術在還原交易事實的創新應用(榮獲專利)
應用Hash 算法加密技術和區塊鏈存儲技術,對產生的銀行上傳的電子數據(電子合同數據、簽章數據等等)進行哈希算法加密,生成獨一無二的電子簽名摘要,再對生成的哈希摘要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去中心化存儲在鏈上各個節點中。爭議發生后通過區塊鏈技術可快速驗證電子證據,簡化還原案件事實、比對證據的過程。
三、仲裁智審破解案多人少的難題(榮獲專利)
一方面,利用大數據建模,在仲裁流程上實現自動化,進行智能立案、適配案件生成仲裁文書、自主完成送達、適配仲裁員的經驗完成組庭。另一方面,審查電子證據的真實性,智能比對證據之間的邏輯關聯,智能輔助生成裁決書,批量快速出裁。
四、構建不良處置平臺方案
金融機構通過訴裁通系統可直連全國仲裁機構。根據不同數字產品的特點和不良資產的情況,應用大數據能力,綜合各個仲裁機構辦案效能和公信力評估,匹配不同的仲裁機構完成不良處置,構建仲裁服務的平臺方案,以滿足金融機構布局區域或者全國的數字金融業務發展。
五、司法征信數據反哺風控創新
貸后不良發生自動對接仲裁后,債務人的違約記錄轉化為司法層面的不良征信,貸后違約數據對接司法數據,打通了金融機構與仲裁機構的信息孤島,促進數據的互聯互通,有利于加強貸前風控和監管,促進金融機構產品業務的迭代。
項目效果評估
一、痛點解決
有效解決金融機構回款周期長、回款難度大、回款成本高、回款比例低的痛點,疏通貸后糾紛解決渠道。
1. 催收的合規性問題,隨著關于債務催收、掃惡除黑、網絡信息安全等政策和法律法規的陸續出臺,單純催收或不滿足監管要求;
2. 法催階段調取數據、整理材料、管理案件耗時耗力,業務數據轉化為證據的舉證成本不可忽視,成本亦偏高;
3. 通過現有訴訟方式處置不良資產,能夠處理的案件數量有限,確權、回款周期較長;
4. 糾紛的處理成本過高,周期過長。
需求滿足:滿足金融機構合規、大量、快速解決貸后不良的需求,促進金融機構整體流程數字化轉型,提升貸后不良率。
二、效果數據
案例:某股份制銀行信用卡產品,由傳統仲裁的全流程轉為采用在線提交材料進行網絡立案,書面審理,出具裁決文書。原來傳統仲裁處理平均需要2個月,現在從提交立案到出仲裁裁決平均只需23日,效率提高超過一倍。
三、促進數字普惠金融良性發展
貸后不良智能自動對接仲裁優化提升金融機構貸后糾紛處置能力,縮短了處置時間,反過來也使得惡意拖欠還款的債務人負擔成本提升,減少不良發生機率。這在提高全社會資金流通速度的同時,也降低社會杠桿率,減緩債務構成的系統性風險,節約大量珍貴的信貸資源,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此外,金融數據與司法數據的對接利于營造誠實信用社會環境,優化中小企業的營商環境,讓普惠金融真正發揮作用。
四、延展性強
我司可應機構需要,快速完成系統的本地化部署或者提供快捷的SAAS服務。本地化部署方式用戶可自行采購云上基礎設施,進行系統安裝;SAAS服務直接在云上提供系統服務,用戶僅需注冊即可使用。系統無案件量容納上限,亦無批次限制??梢愿鶕鹑跈C構不同的業務類型,進行智能數據分析,批量進行數據對接與仲裁,延伸至不同的市場交易,積累交易模型。我司對接全國范圍內的五十多家仲裁機構,可高效在全國完成仲裁布局,構建金融——仲裁一體化網絡。
項目牽頭人
鐘群 總經理
責任編輯:韓希宇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