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罕見地在晚間公布9月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統計數據報告和前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無論從總量還是從結構看,9月份和前三季度社會融資和金融數據都較為亮眼,顯著好于預期。這表明,前期穩經濟政策措施發揮積極作用,宏觀經濟呈現回暖態勢。下一步,宏觀經濟仍然面臨一定挑戰,穩經濟的力度只能增強不能減弱,應繼續采取多方面措施,抓住四季度的關鍵時機,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從央行公布的報告看,9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12.1%,增速雖然比上月末低0.1個百分點,但比上年同期仍然高3.8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同時,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6.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個和2.7個百分點。M2同比增速較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國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基礎貨幣投放增長;二是宏觀經濟有所恢復,信貸投放速度加快,貨幣創造能力得以增強。
社會融資規模增長超過預期是本月社融和金融數據亮點之一。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7.77萬億元,同比增長10.6%,比上年同期多3.01萬億元,好于市場預期。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7.89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就9月份單月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高達3.5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6245億元,呈現出較為強勁的回升勢頭。具體而言,9月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大幅多增,主要來自人民幣貸款特別是企業貸款及表外融資增速較快。
表現更為亮眼的是人民幣貸款增長。從總量看,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8.08萬億元,同比多增1.36萬億元;9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2.47萬億元,同比多增8108億元,均好于市場預期。從結構看,前三季度住戶貸款增加3.41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2.32萬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4.48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8.65萬億元。無論是住戶貸款還是企(事)業單位貸款,中長期貸款增量均占較大比例,信貸結構改善明顯。這表明,隨著前期穩經濟措施加快落地,政策疊加效用已經顯現,市場主體信心增強,對未來預期開始恢復。而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工具加碼落地,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不斷推出,也有助于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基礎設施、重大項目等領域支持,推動中長期貸款穩步增長。
不過,在社融和金融數據表現強勁的同時,仍應看到其中的隱憂。前三季度住戶貸款增加3.41萬億元,同比少增2.94萬億元。其中,住戶短期貸款增加1.09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32萬億元,同比分別少增0.54萬億元、2.40萬億元。而前三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22.77萬億元,同比多增6.16萬億元。這反映出,在經濟下行和疫情蔓延的雙重沖擊下,前三季度居民工作和收入穩定性受到影響,居民儲蓄意愿明顯增強,日常消費和住房消費需求都有所下降。特別是住戶中長期貸款明顯下滑,表明房地產市場仍然較為低迷,居民購房意愿較低。但是,隨著近期各地房地產調控政策放松,房地產銷售小幅改善,9月住戶貸款新增6503億元,環比多增1923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3456億元,為三季度以來最高水平。這表明,在住房信貸政策調整和房產交易稅費減免政策推出之后,居民住房消費信心有所恢復。
總之,前三季度和9月份金融數據亮點較多,表明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正在恢復。如果保持目前的恢復勢頭,四季度我國經濟運行將有望保持在合理區間。目前挑戰較大的是居民部門的投資和消費意愿仍然不高。下一步,應進一步加大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實施力度,加快采取下調首付比例、取消“認房又認貸”、降低貸款利率等措施進行優化,降低居民住房消費負擔,更好地穩定和擴大居民住房消費需求。這既是推動住戶部門貸款增長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房地產市場企穩回升的有力支撐。目前住房信貸政策調整,主要集中在支持剛性住房需求。下一步,在如何更好地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還有較大的優化空間,二套住房貸款利率下限也應進行適當調整。對限購政策,可以探索實施“因區施策”,適當放開一二線城市郊區的限購政策。
10月1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10月世界經濟預測,將2022年全球增長率的預測值維持在3.2%的水平不變,但將明年的預測值下調至2.7%,較7月預測值低0.2個百分點。IMF認為,2023年全球將出現大范圍的增長放緩,占全球經濟三分之一左右的國家將在今年或明年發生經濟萎縮。因此,對未來的困難要估計得更全面一些,對應對挑戰的措施要準備得更充分一些。從貨幣政策看,我國應更加堅持“以我為主”,兼顧外部平衡,從多個方面加大實施力度,并加大對金融機構的正向激勵,完善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使流動性能夠更有效率地注入到實體企業和居民部門,鞏固從“寬貨幣”向“寬信用”轉變的效果。
當然,貨幣政策不是萬能的,應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統籌協調,實現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協同發力、綜合施策,激發有效融資需求,共同面對疫情沖擊、經濟周期及外部不確定性等多重挑戰。同時,根據疫情變化適時采取更加科學合理的防疫措施,將疫情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最大限度減少各種不利影響,進一步穩定市場信心和預期,保持經濟和社會平穩發展。
(董希淼系秦農銀行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中國電子銀行網專欄專家)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