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lnlbz"></listing>

      <address id="lnlbz"></address>
      <form id="lnlbz"><th id="lnlbz"><listing id="lnlbz"></listing></th></form>

          <form id="lnlbz"></form>

          <progress id="lnlbz"><nobr id="lnlbz"></nobr></progress>

          <address id="lnlbz"><sub id="lnlbz"><menuitem id="lnlbz"></menuitem></sub></address><listing id="lnlbz"><font id="lnlbz"><cite id="lnlbz"></cite></font></listing><thead id="lnlbz"></thead><rp id="lnlbz"></rp>

          1. 移動端
            訪問手機端
            官微
            訪問官微

            搜索
            取消
            溫馨提示:
            敬愛的用戶,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會導致頁面瀏覽異常,建議您升級瀏覽器版本或更換其他瀏覽器打開。

            董希淼:規模下降后銀行理財業務應如何發展

            董希淼 來源:中國電子銀行網 2023-02-22 09:58:18 銀行理財 董希淼
            董希淼     來源:中國電子銀行網     2023-02-22 09:58:18

            核心提示各方協同努力,共同推動理財市場高效靈活地服務實體經濟,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平衡風險與收益的需求。

            日前,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后的第一份理財市場年度報告——《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凤@示,截至2022年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7.65萬億元,全年累計新發理財產品2.94萬只,為投資者創造收益8800億元,均比上年有所下降。2023年,銀行理財應提升穩健發展能力和投資者服務能力,在迎接新挑戰中獲得新發展。

            2022年是資管新規元年。這一年,銀行和理財公司全面完成整改,理財產品基本實現凈值化,銀行市場發生了四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發展更加規范。理財業務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本質,推進存量理財壓降和產品凈值化轉型,凈值型理財產品占比為95.47%。與此同時,《理財公司內部控制管理辦法》等公布實施,監管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2022年6月和10月,監管部門開出理財公司和銀行理財業務違法違規罰單,及時糾正不合規產品和不規范業務活動。

            二是創新有序推進。截至年底,正式開業的理財公司已達30家,存續規模22.24萬億元,占全市場的比例高達80.44%。銀行和理財公司大力推進產品創新,豐富差異化產品供給,推出養老、跨境、低碳等主題產品。特別是隨著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擴大和個人養老金制度試點,養老理財產品發展較快,存續產品50只,累計投資超千億元。

            三是波動有所加大。受內外部多重復雜因素影響,部分理財產品凈值回撤較大,2022年3月和11月出現兩輪“破凈”潮,部分投資者主動贖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有所下降,較上年下降1.35萬億元,降幅為4.66%。規?;芈湟才c占比超過三分之一的現金管理理財產品整改有關。截至年底,現金管理類理財存續規模8.76萬億元,較年初下降5.75%。

            四是投資者數量增多,偏好下降。盡管規模負增長,但理財產品投資者數量繼續快速增長。截至年底,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為9671萬個,較年初增長18.96%。這主要得益于理財投資門檻降低和產品不斷豐富。但同時要看到,投資者風險偏好明顯下降,一級(保守型)和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占比上升,其他等級的均下降。

            2022年對銀行理財而言,的確是充滿挑戰的一年。隨著我國調整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疊加前期一系列穩經濟措施落地實施,2023年宏觀經濟恢復態勢將不斷穩固,銀行理財市場在經歷低潮之后有望迎來更平穩的修復和增長?;陂L期視角,隨著房地產市場調整變化,居民資產配置中不動產比例或將下降,金融資產比例可能上升,銀行和理財公司的機遇將大于挑戰。

            在前期風險偏好極低的投資者離場之后,2023年理財產品贖回壓力已經大大減輕。但新的一年,銀行和理財公司應認真反思與復盤,正視市場變化,進一步找準理財業務的定位。相比于公募基金,理財產品穩健性更加顯著;相比于各類存款,理財產品收益性更加突出。如果理財產品能夠較好地平衡穩健性和收益性,那么將在超百萬億的資管市場中發揮自己的獨特價值,成為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否則,銀行理財可能將成為資管市場的“雞肋”。

            第一,提高對趨勢的研判能力和應對能力。目前,部分理財公司采取攤余成本法及混合法,試圖解決理財產品凈值大幅波動的問題。但最根本的是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提升投研能力和培養投研人才,提升對宏觀形勢和金融市場研判水平,使投研能力更好地與市場變化和投資者需求相匹配。同時,要根據市場和客戶變化,及時調整優化資產配置和投資策略。

            第二,應進一步做好投資者分層服務。在加強風險評測的基礎上,向不同投資者提供不同風險等級、期限的理財產品。如果投資者對理財產品凈值回撤比較敏感,理財產品應更加突出穩健性,平滑凈值波動。對高凈值客戶,則應提供更豐富的產品,包括權益類產品。此外,去年部分R1、R2等級產品出現較大的凈值波動,理財公司應查找原因,風險等級評定應更準確有效。

            第三,要不斷加強和改進投資者教育。銀行理財投資者教育具有重要性、緊迫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大量新的投資者進入以及市場波動加大,都對投資者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這就需要監管部門、行業協會、服務機構、市場主體、新聞媒體等協同發力。應在提高投資者金融素養的基礎上,引導投資者全面看待市場變化,理性對待理財產品凈值波動,逐步養成長期投資習慣。

            下一階段,金融監管部門應加強和改進理財業務監管,理財公司應提升專業化特色化發展能力,中小銀行應加快發展理財產品代銷業務。各方協同努力,共同推動理財市場高效靈活地服務實體經濟,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平衡風險與收益的需求。

            董希淼系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中國電子銀行網專欄專家)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

            為你推薦

            猜你喜歡

            收藏成功

            確定
            1024你懂的国产日韩欧美_亚洲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五月丁香合缴情网_99爱之精品网站

            <listing id="lnlbz"></listing>

                <address id="lnlbz"></address>
                <form id="lnlbz"><th id="lnlbz"><listing id="lnlbz"></listing></th></form>

                    <form id="lnlbz"></form>

                    <progress id="lnlbz"><nobr id="lnlbz"></nobr></progress>

                    <address id="lnlbz"><sub id="lnlbz"><menuitem id="lnlbz"></menuitem></sub></address><listing id="lnlbz"><font id="lnlbz"><cite id="lnlbz"></cite></font></listing><thead id="lnlbz"></thead><rp id="lnlbz"></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