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江蘇城市足球聯賽以 5300 萬次微博閱讀量刷新業余賽事紀錄時,場邊 LED 屏上滾動的 "江蘇銀行" 標識正悄然改寫銀行業的獲客邏輯。這場被網友戲稱為 "楚漢之爭" 的本土賽事,不僅讓 "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 的熱?;鸨槿W,更讓金融機構看到了線下場景在流量困局中的破局潛力 —— 當互聯網平臺獲客成本高企不下,那些扎根地方文化肌理的在地化場景,正成為銀行重建用戶連接的價值錨點。
一、場景焦慮下的銀行業困局:從自建生態到依附平臺的十年之變
十年前的銀行業曾掀起自建場景熱潮,建行 "善融商務" 與工行 "融 E 購" 試圖以電商模式綁定客戶,彼時場景生態尚屬 "可選項";而如今 4295 家銀行機構中,中小銀行正陷入 "高價買流量、低價做業務" 的尷尬境地。這種轉變源于三重壓力的倒逼:大型銀行憑借客群優勢持續下沉,互聯網金融機構依托場景搶占核心業務,而 2025 年一季度商業銀行 1.43% 的凈息差水平更讓傳統盈利模式難以為繼。當長三角監管部門一紙禁令終結 "送盲盒吸儲" 的野蠻生長,銀行不得不將目光投向更具可持續性的場景建設。
政策導向則為轉型提供了明確路徑?!?quot;十四五" 體育發展規劃》設定的 5 萬億體育產業目標,與二十大報告中提及的養老金融戰略,共同推動銀行從被動服務轉向主動構建生態。這種背景下,江蘇銀行的 "金融 + 體育 + 文旅" 模式不再是個案,而是中小銀行突破同質化競爭的必然選擇 —— 當零售端理財、信用卡產品高度趨同,唯有扎根本土的場景才能創造不可復制的差異化價值。
二、蘇超案例的破局密碼:從流量曝光到生態閉環的三層進階
江蘇銀行的成功絕非簡單的冠名贊助,其底層邏輯暗合場景運營的黃金法則。在表層曝光層面,從球場 LED 屏到球衣袖標的全域品牌綁定,配合手機銀行 APP 專屬賽事專區,形成 "線上 + 線下" 的視覺滲透;而在體驗設計層面,信用卡購票 9 折、消費滿贈球隊周邊等權益,將金融產品嵌入 "觀賽 - 消費" 動線,更通過每周 100 張免費門票的饑餓營銷,實現 APP 月活的顯著提升。最關鍵的是生態構建層面,當賽事票務分散在多個平臺時,江蘇銀行通過整合全部場次預約服務,悄然將自身轉化為區域體育消費的樞紐平臺。
這種模式在 "村 BA" 熱潮中已初見端倪。郵儲銀行發行聯名借記卡、廣發銀行舉辦鄉村籃球嘉年華、保靖農商行提供物資支持,這些案例共同印證了傳播學 "鄰近效應" 的商業價值 —— 物理空間的接近能催生更強的情感認同。江蘇銀行更進一步,在賽場設立金融服務站,將存款辦理、信用卡申請等服務融入球迷動線,使 "看球 - 辦業務 - 消費" 成為自然發生的行為鏈條,這種深度融合讓場景不再是流量過客,而轉化為持續交互的用戶入口。
三、場景生態的多元圖譜:從體育賽場到萬億級民生場景的延伸
體育場景只是銀行業生態轉型的冰山一角。在教育領域,浦發銀行太原分行打造 "校園反詐課堂",為視障聽障人群配備手語翻譯和觸覺輔助,將金融服務轉化為有溫度的社會價值;醫療場景中,建行長沙支行優化醫??ㄖЦ豆δ?,支持 "湖南醫惠保" 及親屬參保繳費,讓金融服務穿透民生痛點;文旅領域則更顯創意,中行 "云游黃山" 項目通過游戲闖關兌換景區權益,工行針對老年及外籍人群拓展多元支付場景,這些探索共同勾勒出 "服務即體驗,場景即生態" 的轉型藍圖。
值得注意的是,線下場景的價值回歸與短視頻時代的 "多巴胺刺激" 形成有趣反差。當用戶被碎片化信息包圍,真實場景中的互動體驗反而成為稀缺資源。江蘇銀行在賽事現場設置的金融反詐宣傳區,將嚴肅的教育內容轉化為球迷可參與的互動游戲,這種 "寓教于樂" 的方式證明:當金融服務融入用戶的情感記憶點,就能突破傳統營銷的生硬感,建立更深層的信任連接。
四、生態構建的現實挑戰:從模式復刻到長期價值的雙重考驗
盡管蘇超模式展現出強大生命力,銀行仍需直面兩大現實挑戰。其一是生態深度不足的問題,多數合作仍停留在品牌曝光或支付入口嵌入等淺層次,未能真正解決用戶在場景中的核心訴求。某城商行負責人坦言:"引入場景后 APP 日活確有提升,但新客留存率并不理想,根源在于服務沒有融入用戶的真實需求鏈。" 其二是區域差異的規?;y題,"江蘇十三太保" 的經濟均衡性難以復制,這要求銀行探索 "標準化 + 本地化" 的靈活模式 —— 在統一風控體系下,允許分支機構根據本地文化特色開發場景應用,如西南地區可深耕民族節慶,華北地區可聚焦非遺傳承等差異化方向。
更深層的挑戰在于長期價值的維系。當賽事熱度褪去,如何避免場景成為 "一次性流量"?江蘇銀行的答案是數據驅動的生態運營:通過分析用戶在 APP 中的賽事直播觀看時長、文旅消費券使用偏好等數據,構建用戶畫像并提供個性化服務組合。這種從 "流量思維" 到 "用戶思維" 的轉變,正是場景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 正如某金融科技專家所言:"場景的終極價值不在于曝光量,而在于能否成為用戶生活中的 ' 金融基礎設施 '”。
五、未來啟示:中小銀行的生存坐標不在超級生態,而在細分深耕
2025 賽季 "粵超" 即將啟幕的消息,預示著 "金融 + 體育" 的場景探索仍在繼續。但蘇超案例的真正啟示在于:中小銀行無需復制巨頭的 "超級生態",而應聚焦用戶未被滿足的細分需求。當江蘇銀行將金融服務嵌入 "觀賽 - 旅游 - 消費" 的本地生活鏈條時,其本質是在構建區域經濟的毛細血管網絡 —— 這種扎根地方的生態位,恰是大型銀行難以覆蓋的生存空間。
在利率市場化與監管規范化的雙重背景下,銀行業的競爭正從 "資本實力" 轉向 "場景運營能力"。那些能將信用卡優惠轉化為球迷吶喊、把金融教育變成賽場互動、讓 APP 成為區域生活入口的銀行,終將在生態重構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坐標。畢竟,當金融服務不再是冷冰冰的數字游戲,而成為連接本土文化的情感紐帶時,場景便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文章系作者投稿,文中內容不代表中國電子銀行網觀點和立場)
責任編輯:王煊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