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一則批復引發市場高度關注——中國工商銀行正式獲批收購重慶璧山工銀村鎮銀行,并將其改制為“工行重慶璧山中央大街支行”。這是2025年首個由國有大型銀行主導的“村鎮銀行改制為支行”案例,標志著村鎮銀行改革正式邁入國有大行主導的深水區。此次改制不僅涉及法人機構注銷、資產承接及網點升級,更被業內視為國有大行下沉服務、化解區域金融風險的關鍵一步。
監管引領下的村鎮銀行改革深化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江津監管分局的批復文件顯示,工商銀行需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完成收購程序,并督促重慶璧山工銀村鎮銀行辦理法人終止手續。該村鎮銀行成立于2009年12月,注冊資本1億元,是工行早期響應國家支農政策的試點項目之一。隨著農村金融需求變化和風險防控要求升級,村鎮銀行的“歷史使命”已逐步轉向。
2025年上半年,監管部門多次強調“穩妥推進村鎮銀行改革重組”,中央一號文件更是將“有序推動村鎮銀行改革”列為重點任務。據統計,年內已有70家村鎮銀行獲批解散或改制為支行。與以往城商行、農商行主導的“村改支”不同,工行的入局標志著改革范圍從地方性金融機構擴展至全國性國有大行體系,其合規性、示范效應和資源整合能力將為后續改革提供重要參考。
國有大行參與村鎮銀行改革并非偶然。近年來,部分村鎮銀行因經營不善、治理混亂等問題成為區域金融風險的潛在隱患。工行此次行動既是對監管要求的迅速響應,也體現了國有大行在風險處置中的“壓艙石”作用。通過直接改制為支行,工行可將原村鎮銀行納入統一管理體系,徹底消除隔層次風險。
國有大行入局的改革動因
作為工行早期設立的村鎮銀行,重慶璧山工銀村鎮銀行曾承擔服務“三農”的試點職能,但隨著農村金融市場演變,其獨立法人模式逐漸暴露出資本實力弱、風控能力不足等短板。
相比股份行和城商行,國有大行早年設立的村鎮銀行數量較少,但處置難度更高。此前,建行已陸續將部分村鎮銀行轉讓給中銀富登,而此次選擇直接“村改支”,則更具戰略考量:一方面可避免股權轉讓帶來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能快速補齊縣域網點短板。
風險化解與戰略布局的雙重目標,推動國有大行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出擊”。工行重慶中央大街支行成立后,不僅承接原村鎮銀行的存貸款業務,還將引入總行的科技系統、產品標準和風控模型。這種“輸血+造血”模式,既化解了歷史風險,也為后續拓展普惠金融、鄉村振興業務奠定基礎。
基層服務網絡重塑的連鎖反應
將村鎮銀行改制為支行,絕非簡單的“換牌”操作。工行的核心目標是通過網點資源整合,重構鄉鎮金融生態。重慶璧山中央大街支行成立后,其業務范圍將從單一涉農信貸擴展至財富管理、數字金融等綜合服務,并依托工行的金融科技能力實現智能化轉型。例如,工行近年來在農業物聯網、區塊鏈溯源等領域的探索,已成功應用于活體抵押、農機融資等場景,未來有望向改制后的支行全面推廣。
責任編輯:方杰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