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月1日),人社部的記者會上,對于延遲退休,人社部只是提出了將繼續深入研究,適時推出政策。然后就沒再說什么,這和2015年兩會上的信誓旦旦相比低調了不少,當時說要2016年征求意見,2017年正式出臺,2022年全面實施。在挑事記者的一再追問下,人社部部長尹蔚民說了,由于這項政策直接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們在制定政策時,會非常穩慎地來把握。顯然,延遲退休的進程應該是慢于預期了。
其實,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關注這個東西的意義并不大,因為壓根就沒人會阻礙你是不是延遲退休,甚至你30歲退休也沒人管你,而人家說的只是延遲領取退休金的年齡。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是那1-2成的公務員事業單位以及國企員工,這個東西可以不用關心,因為這個年齡跟你關系不大。大部分私營企業員工,以及少部分國企員工,則要考慮的問題是,你40歲以上憑什么吃飯,靠什么本事找到工作?前兩天華為裁撤老員工的事件,確實一度引發了中年危機的恐慌,對于企業來說如果建立了一套運轉體系,那么本能的就會吐故納新,不斷干掉老員工,接受新員工,因為只有這樣,制造業的人力成本才能下降。才會有增長的利潤空間。
但對于勞動者卻是相當悲催的,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當企業創業的時候,往往需要個人的能力和資源的貢獻,而一旦企業成長為大企業了,開始建立自己的運轉系統了。那么個人的因素就會減退,原來拼個人關系和能力,現在拼的是體系以及品牌。這時候那些老員工的高收入就會格外刺眼。進而80后開始,可能越來越多的人會感受到中年危機的威脅。而當這些體系員工,被清除出原來的體系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已經落伍了。想再向幾年前那么去打拼,去創業已經完全沒可能。這時候你面臨的問題,不是延遲退休,而是如何去找工作?在還不足以領取退休金的年齡下,如何過生活。而這樣的日子,延遲退休之前,差不多要過20年,也就是從40-60歲,現在很可能需要過25年,20年還是25年,其實差別并不大。
這不是危言聳聽,現代社會發展太快,很多科技日新月異。不但機器在跟我們搶工作,人工智能也在不遠的未來等著我們,甚至還有比我們窮很多的東南亞國家,也在不斷跟我們搶生意,搶工作。而我們內部競爭也是異常激烈,每年七八百萬的大學畢業生,都要走向社會,他們有文化有干勁最重要的是有時間和學習能力,怎么去和這些對手競爭?是擺在每一個人面前的難題。
那真的沒辦法度過中年危機嗎?顯然不是,其實人的一生有兩條不一樣的路可走,就跟游戲一樣,一條是不斷打怪升級的資源之路如同練級的網游,另一條則是不斷競爭,不斷消耗之路,如同射擊類或者格斗類。打怪升級的職場之路,你會越走越寬,越走資源越廣,經驗越豐富。最后你拼的并不是勞動技能,而是你的經驗以及你的人脈關系。這種人根本不用擔心失業,也不用擔心工作會被別人取代,因為他根本是無可替代的。往往都是高薪挖角,用不了幾年收入就能翻倍,然后隨著層級越高,他的資源越廣,人脈越豐富。經驗也越多。這就進入了一個人生的反身性階段。這種人一般是企業管理者,或者市場、營銷、運營的人比較常見,極少數的技術開發者也會達到。
另一種就比較悲催了,畢業后瞬間登上人生巔峰,拼體力,拼加班,拼工作熱情創造價值,而一旦年老色衰,工作紛紛鐘被年輕人替代,這種勞動者,在傳統行業中的藍領工人居多,以及大企業中流水線工作上各個環節的員工也不在少數,而可替代性強的財會人員,以及科技公司技術開發者,大多數也屬于這個類型。而這些人,遭遇中年危機的可能性極大,很可能隨著身體機能的減退,收入嚴重下降。
而這兩種人,在特定時間,還有可能相互切換,比如一開始是打怪升級者,但到達瓶頸后,逐漸淪為體系員工。而也有一些技術員,勤于思考,搞了幾年后,變身為創業者,從而開始進入管理運營市場的工作。這些都經常發生,所以要怎么活,要怎么面對下半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這個社會已經不是國家讓你退休,你才能退休的社會了,你找不到工作,不想退休也不得不退休,如果你財富自由了,不想繼續工作了30-40歲自己退休的也比比皆是,而如果你有興趣,像任正非柳傳志褚時健,七八十歲了依然可以繼續工作。同樣沒人逼你退休。這都是社會競爭力選擇的結果。
所以,盡量做一個積累者,盡量避免淪為一個消耗者,只有這樣你才能避免,找不到工作被迫退休,但又還有幾十年才能領取養老金和退休金的尷尬境地。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