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股逆全球化思潮涌動。美國少數評級機構和部分媒體不時拿著一些錯誤的數據和老掉牙的理由,對中國銀行業指手畫腳,而且謬誤百出。
一是將我國銀行業正常的理財業務發展,說成“隱藏不良資產”。如美國某媒體去年9月發表《中國最危險的銀行》文章,就此說三道四,顛倒是非。事實上,隨著經濟增長方式和企業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個人投資理財需求增加,傳統的存貸款模式難以完全滿足企業和個人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這就要求銀行圍繞客戶需求進行交易設計和安排。這是銀行理財的主要優勢,也是過去幾年來理財業務快發發展的重要原因。我國大部分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健康,業務處理遵照監管要求和會計規則,不存在隱藏不良貸款的情況。當然,我國銀行理財業務過快增長也存在一些問題。去年以來,我國銀行業主動采取措施,加快業務轉型,理財業務增速明顯下降,全年規模少增了5萬億元,未來將更加穩健。
二是將我國銀行業向零售銀行轉型,說成“絕望之下的無奈之舉”。如美國某媒體今年1月發表《中資銀行業務轉型并非萬全之計》,對此主觀臆斷,橫加指責。相比批發銀行業務,零售銀行業務更強調專業服務和智力投入,受宏觀經濟、利率變化等影響較小。因此,零售銀行業務是商業銀行的“穩定器”,如果以強大的零售銀行業務作為支撐,商業銀行可以相對自如地面對金融業不斷走向市場化的各種挑戰。我國銀行業零售業務的占比相對較低,發展潛力還非常大??梢灶A見的是,隨著經濟增長動力和消費轉型升級,我國更多銀行將主動向大零售銀行轉型。
其實,美國很多銀行過去也曾主動向零售銀行業務轉型,如富國銀行、美國銀行,零售銀行業務收入是這兩家銀行最主要的盈利來源。從全球范圍看,向零售銀行轉型是銀行業的一大趨勢。
三是將我國銀行因業務發展需要補充資本,說成“被迫注資”。不少外媒對此過度解讀,上面提到的兩篇報道更是捕風捉影,無中生有。銀行資本補充的需要,一方面取決于銀行的風險加權資產,另一方面取決于資本補充的來源。從銀行的風險加權資產看,通常銀行業務占用的風險加權資產越少,對資本補充的壓力就越小。2017年下半年以來,我國不少銀行零售貸款占比提升,而零售業務的資產比對公業務的資產在銀行表內風險加權資產的占比更低。從資本補充來源上看,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逐漸實行新的巴塞爾協議III,銀行通過推進上市、發行可轉換債券、二級資本債等外部方式及時補充資本。2017年三季度,我國銀行業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較上半年均有所提高。從整體上看,我國銀行業2018年資本補充壓力并不大。
還有一些評級機構和國外媒體,對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也是憂心忡忡。事實上,201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銀行業資產質量壓力逐步緩解,信用風險水平保持穩定。2018年,隨著宏觀經濟復蘇跡象顯現,實體經濟基本面得以修復,我國銀行業資產質量將進一步趨于穩定,整體上將延續不良貸款余額上升、不良貸款率下降的“一升一降”趨勢。盡管對部分區域和行業仍需重點關注,但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爆發的高峰已經過去。
那么,這些海外評級機構和媒體,為何如此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銀行業呢?首先,世界政治經濟競爭格局的重塑,給西方經濟大國帶來一定壓力。我國銀行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在英國《銀行家》發布2017年全球銀行1000強中,來自中國的126家銀行榜上有名,其中前10強有4家中資銀行。
其次,在全球經濟下行的環境下,對中國銀行業現狀缺乏了解甚至一知半解。近年來,根據國際金融體系的框架,我國構建更加平穩有序的貨幣金融體系,促進金融部門改革,以更好預防和應對金融體系中出現新風險和脆弱性,這些都是對全球金融業的貢獻。同時,我國還不斷完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促進普惠金融發展。
再有,市場投機牟利所需,妄圖通過唱空中國銀行業謀取不為人知的利益。對于投機者而言,可以通過先唱空、再做空、后收割等一系列步驟,謀取投機利益。去年以來,隨著我國上市銀行股價快速上漲,唱空者頻頻被打臉。
1月24日,中國工商銀行股價再次大漲,市值突破2.6萬億元,再次登上全球銀行業市值第一的“宇宙行”寶座。盡管去年以來我國銀行業受到了“強監管”,但銀行股估值較低,在資產質量趨于穩定、業績增長相對確定的情況下,持續上漲有其內在的邏輯?!皬姳O管”將可能引致“良幣驅逐劣幣”,長期而言對銀行業的發展是積極正面的。
2018年,世界經濟整體復蘇有望,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我國銀行業將迎來新的機遇,繼續保持穩健發展,未來值得期待。(董希淼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