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月,由中國電子銀行網(微信公眾號:cfca-cebnet)主辦,《銀行家》雜志、今日頭條聯合主辦的“報告行長大人”銀行與金融科技行業創新實踐文字競演第三季——“元年與接續 夢想與現實”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以下為熱心網友投遞過來的稿件。
近年來,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銀行業正緊鑼密鼓地加快對新業務、新技術的研究布局,加強對用戶需求的分析,以科技引領業務發展。無論是科技形式、服務方式,還是運營模式,都是一種“大創新”思維-推陳出新、新中創新。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以及5G等智能科技的成熟發展,為銀行業打開更多想象之門。以一名普通用戶視角,我認為銀行的智慧化發展需要借助“五力”,即格局力、洞察力、穿透力、宣傳力、創新力。
一、 用“五力”打造銀行的智慧“五官”
何為美景,即映入眼簾的“多樣元素”的相互映襯、對比并協調展現。從五官(眉眼耳鼻口)來講,最好看的五官擺放到一起,不一定是最好看的。五官是一個整體,位置需要協調。人的五官展現出來的是樣貌,而銀行的“五官”展現出來的是服務面貌。
眼--格局力。能走多遠,取決于能想多遠;能想多遠,取決于能看多遠。眼界形成格局,而格局決定了銀行的發展方向與市場規模。有人說,眼界寬,就是看的全,格局大,就是全向發展。其實不然,“大而全”不代表格局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變的格局才是真的大。無論時代怎樣變革,強大的政策保障,讓“老實”作為銀行的代言詞,在大部分用戶心中是根深蒂固的。銀行有銀行的優勢,互聯網公司有互聯網公司的特點。正因有銀行的“穩”,才會凸顯互聯網公司的“快”;正因互聯網公司的“競”,才會促進銀行的“合”。隨著業務和應用場景的智能化發展,數據是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已凸顯,挖掘數據中的有用信息,為銀行業務發展提供決策參考,未來銀行間競爭一定是數字戰略格局的競爭。IDC Financial Insight預計,中國銀行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支出規模預計到2022年將達65億美元,五年復核增長率為17.5%。銀行機構應基于已有根基優勢,立足數字戰略發展格局,從銀行技術體系、業務發展體系、內部管理體系、人力資源體系、風險管理體系等條線都實施數字戰略轉型。
耳--洞察力。洞察力一種與時俱進的評估分析能力,監測行業發展動向,甄別業務發展方向,判斷是否符合銀行機構發展戰略和發展實情。要與時俱進,不能閉門造車。一是要評估新模式、新業務在戰略中的地位,與戰略發展方向的匹配度、偏離度,以及對現有業務的影響。二是要制定人才培養方略,打造多面手的科技、管理隊伍,新運營模式、新科技力量、新業務需求對銀行人力資源體系不斷的有沖擊,只有從學習力、適應力、轉換力培養一專多能的隊伍體系,才能有效銜接業務及科技發展。
鼻--穿透力。穿透力是指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發展方向不能逾越監管要求,不能突破監管防線,不能變相踩制度紅線。一切發展都要有安全底線。我們知道鼻子是呼吸的重要器官,還有重要的嗅覺功能。在金融科技、銀行業務日新月異的時代,要技術與業務安全并行發展,銀行機構必備敏銳的嗅覺。怎么講?快速發展的業務讓用戶的生活幸福指數增長,如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快捷支付、智能理財等。但業務中也魚龍混雜,尤其是互聯網籠罩下,不乏一些挑戰底線、和“規則”打擦邊球的業務。猶如一盤變質飯菜,雖然被包裝處理,換了“樣子”,但變不了本質。用戶初見甚好,實則經不起時間的推敲,終究會釋放遮掩不住的異味。真相過后的用戶怕只對一句話印象最深,即人生若只如初見。所以,銀行機構現階段較為重要的是借助數據、大數據分析、AI等打造完善的綜合智能分析平臺,整合各業務條線、技術條線的信息,用數據推論信用指數、安全指數。
口--宣傳力。俗話講“民以食為天”。我們每天用口進食,如果沒有口,無法生存?!翱凇奔仁鞘澄锱c身體之間的溝通渠道,也是用戶和銀行之間的通話橋梁。沒有食物,身體就無法生存;沒有用戶,銀行就沒有市場?!翱凇钡囊豁椫厝?,即是思考并實現讓銀行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用戶需求,讓用戶更及時簡便的了解銀行新業務服務。不同區域的用戶群體有不同的需求特征。一是銀行機構可以加大與生活服務平臺的業務合作,獲取客源信息,借力宣傳,即可降低宣傳成本、豐富宣傳渠道,又可提升宣傳實效。二是增強預體驗服務,選定一部分信用指數高的用戶,免費體驗新業務場景,反饋意見建議,投產前能更加完善,同時,提前做了業務宣傳的廣告。
眉--創新力。眉和創新力又有何關系。我們想,五官中,眼看、耳聽、鼻聞、口食,這四官有問題是功能問題。唯獨眉,似乎缺失是美觀問題,所以,眉是五官的添彩器官。好看的眉自然增色不少,更可以讓其他四官都一同綻放光彩;眉有問題,雖無害其他四官功能,卻影響了面容,久而久之,就會影響面容的市場。這和銀行機構的創新力有異曲同工之妙。銀行機構雖有穩固的根基,但如果創新力不強,潛移默化中會影響生存空間,根因于“時代、思想、需求、競爭永遠只會前行不會后退”。創新不僅是別具一格,也是在穩固基業。金融科技奔騰的浪潮中,不進則退。沒有人可以不用創新就可以永遠駐守原點。創新需要數字戰略與金融科技雙輪驅動。以滿足并引領用戶需求為落腳點。創新有三個層次,一是“保障型”,通過創新解決以往用戶基本需求的問題、效率,二是“持平型”,通過創新滿足現在用戶的新增需求,且同行業機構出現的新業務功能都囊括,三是“引領型”,看到業務未來走勢,精準定位用戶需求發展態勢,提前布局、研究創新,用技術、業務引領用戶需求。
二、 暢想未來智慧銀行的新“長相”
(一)“信息聯盟”:以生物識別為依托,一統“卡介質”江湖。
銀行機構業務開戶卡,是否精美不是我們選擇銀行的關鍵,真正吸引用戶的是業務特點與便利性。未來的天下,“聚合”的概念一定不只是聚合支付,掃碼的聚合,必然是信息高度整合,是以生物識別為依托的無卡時代。試想一下,我們憑借一張臉通行于各個銀行,這張臉上聚合了用戶在各行的開戶信息與信用數據。
(二)“綽約多姿”:以“app的聚合”為依托,建立移動銀行的新生態。
多個app不好。對于用戶來說,一是安裝占用資源。二是還要記住每個app的用途,很難??旃澴嗟纳钕?,很難有絕對忠實和包容的用戶。作為用戶,更喜歡一個統一的界面作為與銀行的溝通“接口”。聚合app微服務架構,每個app作為一項功能。我們展現給用戶的時候,需要加工和翻譯。即用戶僅需安裝一個A~app,其他新開發的具有新功能的B或C等app都通過A~app展現給用戶,這樣用戶僅通過更新A~app就可以獲取新功能,而銀行的開發維護人員僅需要把其他功能的app及時更新到A~app作為新增功能即可,app需要“瘦身”和輕化發展。當然,這需要技術思維的不斷創新與實現。不過,隨著云計算、邊緣計算及微服務的成熟,app一定會有新形態。
(三)“武林高手”: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依托,修煉銀行的“讀心術”。
“讀”就是獲取,“心”就是客戶的需求與訴求,“術”就是方法論??蛻粽嬲南敕?。功法深,就了解多。怎樣修煉功法、提升道行,是銀行“讀心術”的關鍵,需結合自身優勢,分析銀行的主流用戶群體,保障不流失的基礎上“拉”用戶。秘籍就是“智能平臺+共享渠道+數據”。
(四)“秀外慧中”:ATM自助服務區,化身智慧網點體驗區
ATM自助服務區,化身智慧網點體驗區,告別插拔卡的自助,打造客戶專屬的VIP智能服務。在這里,不僅能體現便捷,更能感受時代的進步。以智能場景為依托,一方面讓用戶體驗新業務,另一方面更智能的幫助用戶完成業務辦理,體驗區可以刷臉進出,時刻分析用戶信息流,保障安全。
作者:我說我就是我的我(今日頭條創作者)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