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稱
大連銀行反欺詐系統數字化升級
案例簡介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的發展和應用,在金融行業數字化全面轉型的趨勢下,近幾年來金融服務呈現快捷化、智能化。但同時也加速了不法分子欺詐技術升級,成了黑灰產非法謀利的工具,日益復雜的欺詐手段令銀行業防不勝防,交易欺詐呈現團伙化、專業化、智能化、批量化趨勢,每年因欺詐產業鏈造成的損失甚至高達千億元,欺詐風險的防范與控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隨著國家層面牽頭,公安機關、監管機構及各金融機構對欺詐分子持續打擊,欺詐分子攻擊手法及工具迭代升級加速,要求銀行風險防控也要同步加速升級,具備敏捷的風險管理能力、專項的風控合規能力,如近兩年發布的涉賭涉詐專項風險防控要求,反電信詐騙專項風險防控要求、賬戶風險評級專項要求等,對金融機構持續提升風險監控能力,保護客戶資金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有效推進電子渠道反欺詐系統在業務安全防控中發揮效能,協助銀行從客戶身份識別、可疑交易監測分析、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名單及客戶行為特征等多方面共同著手,建立對欺詐犯罪的事前預防、事中監控、事后打擊的全方位風控體系,有效控制交易風險,大連銀行通過加強數字化技術運用,對已有反欺詐風控系統進行優化升級,成功實現數字化欺詐風險監測工作,有效落實監管涉賭涉詐等監控要求。
創新技術/模式應用
通過事前預警、事中監控、事后分析的流程,來進行風險的控制,對于出現的風險可以進行及時的阻斷,在事后可以通過分析進而更好的完善規則,通過控制交易反欺詐的風險,更好的發展業務。
本次系統升級,圍繞已有風控系統運營沉淀、案件黑樣本特征,結合同業優秀風險防控經驗,采取專家經驗及量化分析相結合的方式,結合業務流程分析、案件分析、同業風險剖析、數據質量分析、數據量化分析等方法對已有風控規則進行調優升級。
通過已經掌握的欺詐手段、異常觸發的數據分析、客群特征分析,找出對應的指標。采用集成算法對單條指標進行學習,找出效果較強有業務含義的分支作為強特征規則的輸出,逐步發現并封堵更多欺詐漏洞,分析觀察交易分布情況,進行合理閾值篩選,提升規則精準度及合理性,確保欺詐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優化提升風控預警準度。
同時對近年來監管的風險監測要求進行深入研究、細化分解,實現賬戶風險、涉賭涉詐等監管重點監測風險覆蓋。
基于現有反欺詐運營管理現狀,以風險預警、風險處置、風控優化為基準,貫穿整個反欺詐風險管理過程,因地制宜對現有反欺詐運營管理流程進行優化,實現從策略管理到風險預警處置到風控積淀優化的風險管理閉環。
項目效果評估
經優化提升后,大連銀行反欺詐系統已實現監管覆蓋要求,同時極大提升原有風控監測的效率及精準度,實時反欺詐能力進一步提升,已達到城市商業銀行交易風控的領先水平。
通過規則新增、規則調整、規則刪除、規則替換、數據分析量化調優等方式對原有系統風控規則進行優化升級后,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互金平臺等重點渠道實現風險場景覆蓋度、風險監控精細化的有效提升。三大主要渠道風控規則由原有的236條,增加至303條,同時新增覆蓋企業網銀渠道,提升業務渠道覆蓋度,涵蓋失信風險、異常風險、盜用風險、電信詐騙、撞庫風險、涉賭涉詐、異常開戶等常見風險場景。圍繞近年來監管要求,實現賬戶風險、涉賭涉詐等監管重點監測風險覆蓋,提升監管風險覆蓋度,提升風險監測精準度,實現常見風險場景、風險特征覆蓋。
完成風控運營體系優化升級,完成策略管理、風險監測處置、名單管理、風控優化各流程細化,優化風控運營報表及風控運營分析匯報制度,實現從策略管理到風險預警處置到風控積淀優化的風險管理閉環。在風控處置層面,一是打通反欺詐系統與客服系統間的技術壁壘,通過系統封裝內嵌、細化業務流程、核準標準等方式實現業務條線與客服條線聯動,形成“風險預警”——“風險確認”——“優化提升”的動態風險監測閉環;二是對監管預警風險實現分支行報表平臺自動派發,形成“報表派發”——“風險排查”——“風險處置”——“風險反饋”——“優化提升”的監測閉環,確保風險預警、風險處置、風控優化流程暢通,通過持續的風控運營工作,提升反欺詐系統監測的有效性、便捷性。
項目牽頭人
劉存勇,網絡金融部,中心主任
項目團隊成員
王靖舒 業務支持 網絡金融部
趙中英 技術支持 信息科技部
責任編輯:韓希宇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