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其中,1年期LPR為3.45%,5年期以上LPR為4.2%,均與上月持平。與此同時,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市場注入較多流動性。下一步,預計貨幣政策將在穩健的基調上更加精準有力,政策利率和LPR都還有進一步調整的空間和下降的可能。
10月16日,央行開展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中標利率為2.5%,與上月持平。LPR在1年期MLF基礎上加點而來。一般情況下,如果MLF中標利率未變,LPR將維持不變。本月MLF中標利率未變,已經預示著本月LPR大概率與上月持平。從信貸利率看,9月份企業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85%,9月末存量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29%,下降明顯。在這種情況下,銀行主動減少加點的動力不足。因此,本月LPR保持不變,完全符合預期。
今年以來,央行已經兩次實施降準,累計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別下降20個基點、10個基點,貨幣政策調整的效果正在顯現。因此,本月LPR下降的迫切性不強。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仍然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LPR維持不變,有助于減輕人民幣匯率壓力。同時,LPR未進一步下降,也有助于銀行保持息差基本穩定,將凈利潤增速維持在合理水平,從而增強長遠發展的穩健性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與此同時,央行通過逆回購和MLF操作,以較大力度實現資金凈投放,維護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10月16日,央行開展106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和7890億元1年期MLF操作。由于10月MLF到期量為5000億元,因此本月MLF加量續做2890億元。10月20日,央行繼續開展8280億元逆回購操作。由于本周逆回購到期量為6660億元,因此央行本周逆回購加量續作2680億元。加上MLF超量續作,本周央行共向市場注入短期和中長期流動性合計5570億元。從規模上看,本周公開市場操作釋放的流動性,已經超過一次幅度為0.25個百分點的全面降準。
從原因上看,央行本周加快向市場投放流動性,主要是因為當前市場資金面較為緊張:一是10月是繳稅大月,稅期高峰到來影響市場流動性;二是政府債券發行速度加快,特別是特殊再融資債券發行,加劇市場資金面缺口;三是信貸投放速度加快,邊際上增加市場資金需求。從數據看,近期銀行間市場短期資金利率全面上揚,反映出市場資金面呈現緊張趨勢。
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箱中的工具仍然較多,貨幣政策進一步調整的可能性和必須要都存在。目前,國內經濟加快恢復的跡象增多,多項經濟指標回升,但恢復的態勢并不十分穩固。四季度,應繼續加大政策實施力度,繼續推動政策利率下行,適度降低存款利率,壓降銀行資金成本,引導LPR下降5—10個基點,推動市場主體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進一步鞏固宏觀經濟恢復向好的態勢。
8月份以來,金融管理部門加快調整住房信貸政策,降低房貸首付比例、存量房貸利率等;地方政府有序取消限購、限售等措施,取得初步成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交易量同比轉正,一線城市房價率先出現企穩回升勢頭。從9月金融數據看,9月住戶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2014億元,為4月以來單月最大增幅。但同時要看到,前三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9.1%,房地產市場仍然較為低迷。如果11月或12月份5年期以上LPR非對稱下降10個基點,將更好地降低居民存量和新增房貸利息支出,進一步提振居民住房消費的意愿和能力。同時,這也將進一步降低企業中長期貸款利率,激發企業有效融資需求,為實現2024年經濟良好開局創造條件。
除了貨幣政策總量工具之外,下一步應更好地發揮好結構性工具作用。目前我國共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17個,總量超過6萬億元,有效地支持了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需求。應進一步突出結構性工具在支持小微民營、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不搞“大水漫灌”的情況下實現“定向滴灌”,努力使貨幣政策更加有力而又精準。
10月13—14日,央行行長潘功勝在第48屆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會議上表示:下一步,要持續用力、乘勢而上,更好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加快經濟良性循環,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這就向市場發出清晰有力的信號,有助于更好地引導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這也進一步表明,我國貨幣政策將加大實施力度,在實現穩增長、擴內需、促就業、防風險等多重目標的過程中貢獻更加積極的力量。
(董希淼系招聯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中國電子銀行網專欄專家)
責任編輯:王超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