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lnlbz"></listing>

      <address id="lnlbz"></address>
      <form id="lnlbz"><th id="lnlbz"><listing id="lnlbz"></listing></th></form>

          <form id="lnlbz"></form>

          <progress id="lnlbz"><nobr id="lnlbz"></nobr></progress>

          <address id="lnlbz"><sub id="lnlbz"><menuitem id="lnlbz"></menuitem></sub></address><listing id="lnlbz"><font id="lnlbz"><cite id="lnlbz"></cite></font></listing><thead id="lnlbz"></thead><rp id="lnlbz"></rp>

          1. 移動端
            訪問手機端
            官微
            訪問官微

            搜索
            取消
            溫馨提示:
            敬愛的用戶,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會導致頁面瀏覽異常,建議您升級瀏覽器版本或更換其他瀏覽器打開。

            金融云的邏輯:大風起兮“云”飛揚

            王豐輝 來源:中國電子銀行網 2020-12-25 17:43:21 金融云 王豐輝
            王豐輝     來源:中國電子銀行網     2020-12-25 17:43:21

            核心提示金融云是生長出來的;金融云不僅僅是云;金融云不是孤立的;金融云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

            01

            大連的冬天,冷不冷,全看有沒有風。

            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自西北向東南,呼嘯入海,裹挾而走的,是臨海城市本該享有的“暖冬”。

            環大連的渤海是天然的空調,不斷得水氣蒸騰,緩解了北陸的干燥。在大連上方幾千米的高空遇冷,水分子聚集在微塵周圍,凝華為小小的冰晶,將冬日的暖陽之光,散射到各個方向,就形成了肉眼可見的云。這些云呈絲條、羽毛、馬尾狀,柔和光滑,直如雪蠶織成的錦緞,學名毛卷云。

            我們從地面抬頭望去,白云朵朵,貌似是孤立的,風卷云散,但坐過飛機的人都知道,登過黃山的人都知道,是有云海的,云巒如聚,波濤如怒,可謂一景。

            但再大的云海,也不過是地球上龐大水循環系統的一部分,包括蒸發、降水、滲透、徑流等多個環節,其范圍可由地表向上伸展至大氣對流層頂以上,地表向下可及的深度平均約1000米,由海洋、陸地和一系列大小水域組成一個生態系統。

            于是,我們再來審視每一朵云,是自然生成的,不是孤立的,千變萬化的背后有其自然本質,是生態的一部分。

            初觀小如芥子者,復觀可大如宇宙。

            02

            在仰頭看云、低頭看書的機械中,我把勒龐的《烏合之眾》又讀了一遍,以此自省。

            當市場上,某一個概念或者理念甚囂塵上時,要警醒;當隔壁阿姨勸你趕快買股票時,要警醒;當媒體對某件事情鋪天蓋地一個論調時,要警醒。

            這幾年,我經常接到會議邀請,話術一般是這樣:我們這兒有個互聯網金融的會,請了很多專家;有個直銷銀行的會,請了很多專家;有個金融科技的會,請了很多專家;有個場景金融的會,請了很多專家;有個開放銀行的會,請了很多專家;有個金融云的會,請了很多專家。

            我自己特別喜歡行業交流,也因此受益匪淺。但會議經濟對于熱點的追逐是行業的晴雨表,折射出金融從業的躁動和迷茫,一方面固然欣喜,欣喜于日日新,說明有思考和碰撞,但另一方面也要警醒,因為金融是長跑,比拼的不是誰跑得快、花樣新,而是活下來,活得久。

            我們對這些名詞尋根溯源,也會發現,多數情況下并非金融從業提出,這些名詞的詞藻是如此華美,誕生之初就帶著向資本市場講故事的意味,而用名詞、概念講故事,是基于估值的玩法,金融機構是要按照“三不”原則遠離的:不應、不能、不敢。

            本山大叔說過:喊啥大忽悠,別叫我藝名行不行?

            你想借著新名詞尋找出路,而對別人而言,新名詞就是出路。

            P2P一地雞毛之后,回頭盤點,落袋為安的是P2P系統的軟件供應商,這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大自在。

            消費金融鋪天蓋地的時候,那風好大,能把大象吹起來,你要是不薅一把消費信貸的羊毛,感覺如同錯過了黃金時代。但,某機構表內信貸余額僅占平臺撬動信貸余額的2%左右。但,某優秀銀行的最近半年報顯示,消費信貸與車貸、裝修貸、教育貸等等加在一起,在全行零售貸款中僅占3.81%。

            這不是討論對錯,消費信貸非常好,數據建模非常好,我是堅定的贊美者,但作為從業者,當浪來時,第一優先級不是與浪共舞,而是要看清到底是什么浪,再決定自己是否要一起浪。

            不冷靜的時候,去看數據,讓數據說話,這才是數據的價值。

            03

            前段時間朋友圈“中臺”刷屏時,朋友問我觀點,我說,中臺是個好東西,但具體到某個機構,很難說。這就跟談戀愛、找對象一樣,很多時候,我們把“好”與“適合”混淆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理念、新技術、新架構必將紛紛涌現,從一眼終局的視角,新能源必將替代化石能源,但大家現在都選擇電動車嗎?從這個角度講,做選擇的時候,“好”不應該作為標準。

            所以,在面對互聯網金融、直銷銀行、金融科技、場景金融、開放銀行、金融云以及未來許許多多的概念、理念、名詞時,我們的視角,不應聚焦在好不好,而應聚焦在是否適合,適合的才是自己的,適合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好。

            好者,美也。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這樣描述真正的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而這恰恰是“適合”的描述。以好壞做標準,往往夸大某個維度的價值,而“適合”是多個維度價值的均衡。中國最偉大的圖書管理員領導中國革命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這叫中國特色,中國特色通俗的解釋,就是“適合”。

            再者,新的名詞,其實是一個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裝,至于裝什么,誰掌握著最終的解釋權?細究這些年的金融轉型之路,在一個個新的名詞指引下,哪些成就是新名詞帶來的?恰恰相反,我認為那些取得成功的機構,來自于一路的堅定,沒有被亂花漸欲迷人眼,沒有被帶偏。

            上面的任何一個名詞,上升到理念,其實都是“好”的,其最大的應用價值,應該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04

            關于金融云,也是“好”的,代表了金融如水、如電的未來。

            本文我想表達四個觀點,正如本文開頭對自然世界一朵朵白云的審視:金融云是生長出來的;金融云不僅僅是云;金融云不是孤立的;金融云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

            第一、金融云是生長出來的

            阿里云是怎么來的?內部人士會告訴你“五彩石”的故事,會告訴你他們在傳統IT架構下的痛苦;騰訊云是怎么來的?內部人士會告訴你“偷菜”的故事,會告訴你他們如何在蛻變中堅定。

            科技巨頭的故事最近不怎么受歡迎,但我們深入了解其路徑會發現,在很多情況下,其創新最初都是來源于解決自身發展中的問題,當自身問題解決之后,再提煉、抽象為產品或服務,向外輸出。這其實是“生長”的路徑,跟小孩的教育一樣,知識的傳遞、技能的培養、認知的拓展都要循序漸進,最新的人類腦科學研究成果也佐證了這一點。

            但凡生長,就有階段的概念。

            我之前陳述過這個道理,全國可稱之為銀行的有四千多家,雖然大家都在2020年,但技術架構、產品設計、服務水平、數據質量、人員素質、戰略認知、組織彈性是千差萬別的,相互之間5年乃至10年的差距并不夸張,并且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之下,這種差距不是逐步縮小,相反將逐漸變大。

            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中臺、開放銀行、金融云是每家都需要的嗎?真的不是。

            每家都需要轉型,這是真的,每家都需要一個解決方案,這也是真的。如果要對2B機構提建議的話,不要去輸出中臺、輸出開放銀行、輸出金融云,這是賣方的語境,眼中不能只有“錘子”,而買方需要的是“那個洞”。

            有一家規模超萬億的銀行,其數字化轉型已走在前列,其科技部負責人說,他們對金融云依舊是謹慎的,目前的做法還是傾向于按照穩態和敏態劃分業務,穩態部署虛擬化就可以了,敏態才會考慮分布式和微服務,千萬不能人云亦云,要務實,要考慮自己銀行所處的階段。

            我自己是技術出身,寫過代碼,做過架構,但我特別不喜歡拿虛擬化、分布式、金融云這樣的詞匯說事。通俗的說,虛擬化是用來解耦的,把邏輯和硬件分離;分布式是解決算力的,搞定資源池。我從來不認可技術驅動,我推崇業務驅動,每一個我們搞不懂的技術術語、專有名詞背后,都會有一個非技術領域的真實的業務需求,我們要把技術術語還原到真實的業務場景,執著于技術,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放在銀行也是如此,如果只用虛擬化就能解決的,就不要忽悠我連分布式也加上。前進半步是先進,前進一步就是先烈。這種先烈并非說技術不先進,而是因為我們身處一個復雜的世界,銀行更是復雜的組織,評估和評價一件事情有多個維度,要在多元之中尋找平衡,誰人不是戴著鐐銬跳舞。

            其實從生長、階段這個視角我們還可以升華一下,就是任何事物都要面對一個問題,內在節奏與外部擾動。當外部擾動發生時,內部節奏就會被打亂,原本的平衡遭到破壞,我們總是希望趨向穩定,那么穩定到哪個點呢?我們設定三個點A、B、C,A代表退一步,B代表原點,C代表進一步。如何在外部擾動之下平衡到C點,如何借助外力進一步轉型成功呢?還是要看內在節奏,人無法長生,樹無法參天,內因決定終局,外因決定速度,如此而已。

            05

            第二、金融云不僅僅是云

            前文提到穩態和敏態的問題,我也逐漸承認,對于致力于轉型的銀行而言,雙模IT應該是一條必經之路。對于傳統IT架構、研發、維護,我們是有概念的。那么大家覺得,阻礙敏態部署的是什么,阻礙開放銀行的是什么,阻礙上云率的是什么?站在2B廠商的角度看,如果交付金融云,交付的到底是什么?

            前段時間,我跟一家銀行系金科公司負責人交流,在銀行系他們家公認金科輸出做得最好,她說切入大行要靠咨詢,咨詢改變認知;切入小行要靠業務,事實勝于雄辯。

            現在金融機構面臨的轉型,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組織機制、數據驅動、業務模式、生態體系、風險防控等多個方面,一個產品、一套產品,解決不了問題,金融機構需要的是,改變現狀的解決方案,改變現狀的突破點, 從方向、路徑到措施,這涉及到組織如何調整、IT如何重塑、數據如何治理、產品如何設計、運營如何提升、人員如何培養、對外如何合作、風險如何把握等等。

            為什么我們會提到C和B的不同?C的剛需是體驗和性價比,B的剛需是同路人、是伙伴、是互相成就,在B的領域才真正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金融機構作為B,決策流程是復雜的,產品體驗多么好,金融云多么穩定,這是前提,但招標怎么也得三家供應商,我覺得金融云市場前三的供應商都沒有問題,到底選誰呢?我覺得有兩點,一是產品之外,二是生意之外。

            以我現在的認知,我認為產品之外,就是服務的問題,這個服務我定義的是大服務,不是小服務,大服務是什么意思,曾經喜歡逛曾經的東莞的朋友最有發言權,叫“一條龍”,并且是可以標準化的“一條龍”。服務質量好不好,表面看貌似是由態度決定的,其實不然,這是經濟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是有方法論的。

            除了服務的標準化,還有差異化,服務好不好,標準化是前提,但差異化最難,好的差異化意味著“超出預期”、“給予驚喜”。曾經有一本書叫《海底撈你學不會》,我很早就看過,我當時就在思考海底撈服務做得好,本質是怎樣的?兩個字,信任和授權。給一線信任,是激發創造力,有了創造力,才會超出預期。但信任不是空口白牙,實現方式是給一線授權。

            所謂生意之外。2B的現實目標是每一筆訂單、銷售規模、市場份額,但要達成這些,必須逼迫自己把訂單等現實目標作為副產品,在實踐中首要目標是成就這些金融機構,解決這些金融機構最痛的問題,通過成就他人成就自己,通過解決他人的問題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最雞湯的案例是,羅振宇與華為銷售的段子,華為銷售為拿下得到的云訂單,給羅寫了封郵件,其中兩條是“我們為得到的企業知識服務,挑選了一個優質客戶,只要得到愿意,500萬的訂單馬上就可以簽。這個合作,跟得到是否選擇華為云做數據服務商,沒有任何關系,請你們不必有壓力?!边@個案例很好得佐證了,一線的權限與生意之外的邏輯。

            也有朋友跟我交流,說這案例太雞湯了,羅振宇也太容易煽情了。恰恰相反,我認為羅是非常有格局的,他看中的肯定也不是想簽就能簽的500萬訂單,而是華為這個2B領域的導師和領路人,而銷售正是抓住了這一點,知道羅的痛點。

            06

            第三、金融云不是孤立的

            前段時間,圈中有朋友準備出版一本《云銀行》的書,讓我幫忙出謀劃策。受限于能力,我也就提些小建議,其中就探討過這么一個話題,云銀行是孤立的嗎?朋友說,恰恰相反,不存在一個孤立的云銀行,金融云和產業云是共生的。我深以為然。

            我們看金融行業這幾年的風云變幻,從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走到外部顛覆和自我懷疑的低谷,再在謀求合作和自立更生中奮起掙扎,得益于監管導向和金融固有的風險暴露,現在貌似又回到了主場,起碼金融科技的大旗已是由金融機構來扛。轉了這一圈就像一個循環,外部擾動沖擊著內部節奏,內部節奏走到了新的平衡,最大的變化是什么?金融出圈了,邊界模糊了,終局將是跨界。

            把歷史的時針倒撥回十年前,金融是封閉的,要做一筆金融交易,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必須跨過銀行設定的門檻,在銀行掌控的圈子中。就拿信貸來說,“誰貸款誰舉證”,事無巨細、材料多多,客戶覺得麻煩,但銀行也不掌握這些信息。

            我們可以劃三個圈,企業客戶的生產經營是一個圈,個人客戶的日常生活是一個圈,銀行的經營是一個圈,在十年前,企業客戶圈、個人客戶圈與銀行圈的交集只有金融交易部分、金融資產部分,那時的銀行甚至都不會記錄跟客戶交互的中間過程。

            微信圖片_20201225173112

            而十年后,我們再看這三個圈,在企業客戶圈,銀行已經由資金流開始介入信息流和物流,在個人客戶圈,銀行已經在場景中謀求了一席之地。再往后推十年,金融的走向是什么?金融將全面融入企業的生產經營,將全面融入個人的日常生活,那么,存在孤立的金融云嗎,以云形態存在的銀行,如何與產業云結合,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站在金融云供應商的角度,想賣給金融機構一朵金融云;站在金融機構的角度,想全面融入無數朵產業云。

            那么生意應該怎么做?其實有兩個,一是以產業云的方案帶著金融機構一起步入產業云,二是建立更適合融入產業云的金融云。

            再談另一個問題,金融云是不是也算一種產業云呢?當然是。那么無數朵產業云的終局是什么?是互聯。

            通過此,可以大膽猜測一下,移動互聯網有船票,微信算;那么產業互聯網有沒有船票?應該也有,那么是什么?

            我想把討論升華一下,無論移動互聯網,還是產業互聯網,其實都是互聯網?;ヂ摼W是否忘記了她的初心呢?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驅動互聯網,本質是生產力,生產力改變了生產關系嗎?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覺得互聯網的生產力對社會的沖擊只能算是影響,還談不上改造,雖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但還沒有深刻觸及生產方式和組織關系。

            而產業互聯網,可以稱之為真-互聯網,她的未來,將觸及我們社會更深層次的變革,重塑束縛住我們社會運轉的組織關系,在生活上賦能個體,是淺層的,在生產上賦能個體,是深層的。毛主席說“敢教日月換新天”。

            連接生產要素、賦能生產個體。我認為這是產業互聯網的船票。

            2014年初的一天,小米聯合創始人之一黃江吉帶著兩個年輕人走進雷軍的辦公室,演示了一個有趣的東西,他說“我們研發出了一個Wi-Fi小模組,只要把這個小模組放到任何一個硬件里,這個硬件立刻可以被手機控制,然后就可以連接到我們的IoT網絡里面了?!毙∶自?020年Q3財報中將AIoT作為重點披露,AIoT平臺連接設備2.89億臺,擁有5件及以上連接小米AIoT平臺的設備用戶560萬。

            AIoT算一張。

            2020年12月1日,CRM巨頭Salesforce宣布以超過270億美元收購企業辦公協作軟件Slack。阿里將釘釘并入阿里云推“云釘一體”,騰訊云有企業微信,華為云有WeLink。

            產業互聯網要賦能一切,致力于生產力的提升,那么這張網將如何運轉?個人之間交互叫社交,是網狀的;企業之間交互叫協作,是在流程中的。再加上疫情的影響,企業內部員工居家辦公,企業之間遠程協作,讓我們提前一睹“未來”,支撐企業內外協同的工具可以將產業互聯網連接起來,活起來。

            再進一步,企業協同工具上不僅僅有OA、打卡、審批,將逐步搭建開放平臺,嵌入更多第三方應用,慢慢向IOS、Android趨近,很有希望成為產業互聯網的底層操作系統。這個操作系統將連接生產系統、銷售系統、上下游供應鏈和眾多第三方云端SaaS解決方案,這個前景有點令人期待。不要覺得B就是一個抽象的B,B本質上是無數個鮮活的C組成。產業互聯網的另一個切入思路是2C,等我空了再深入闡述。

            這算第二張。

            目前看,國內幾家云廠商已經開始布局和重視協同平臺,但個人認為,還遠遠不夠,沒有提升到產業互聯網底層操作系統的高度,2B的競爭,金融云的競爭,最后可能是生態能力之爭,最后的最后是內部資源整合能力之爭?;ヂ摼W企業在組織架構、內部協調上照樣會存在掣肘,拼得照樣是認知,不僅僅是傳統金融機構存在認知的問題,“我們最終只能掙認知范圍內的錢”,豐儉由己,怨不得他人。

            還有幾張,我覺得看到了,但沒有把閉環邏輯想通,以后再說,不再展開。

            07

            第四、金融云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

            金融的本質是什么?是中介,是跨越空間和時間匯集資金、分散風險,關鍵是三個詞:信用、杠桿、風險。一切金融工具、金融創新、金融科技無非就是圍繞:如何增加信用、平衡杠桿比例、盡可能降低風險。

            這些年我們看到的金融科技創新,新技術、新模式在金融領域的運用,就像使用一把刀,刀是中性的,不分好壞,主要看你怎么使用?;ヂ摼W的快速、無界、連接,在某種意義上,有放大器的作用,在非互聯網時代一個小小的風險,在互聯網時代就可能成千上萬倍得放大。諸多反面案例不一一列舉,我們已經看到了,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

            我在上文中提到,金融出圈了,邊界模糊了,終局將是跨界。不得不提一下校園貸、醫美分期、車貸、長租公寓等曾經暴雷的某些場景金融,這已經有跨界的性質,等金融機構隨著金融云更深入得融入各個產業,融入產業云,我們又將面臨哪些風險?

            拋開金融安全、數據保護等必將極其嚴苛的門檻問題外,跨界之后的邊界模糊、資源確權、職責界定、風險匹配都是需要金融機構以及金融云供應商靜下來思考的問題。

            在妄自揣測產業互聯網的船票時,我說“連接生產要素、賦能生產個體”。在互聯、融合的金融云和產業云的交叉之處,最困難的問題是什么,最有可能產生風險的問題是什么?要素確權、風險匹配、價格協商。這三者之間是先后順序,先要要素確權,只有明確了不同的數據歸屬、不同的資源歸屬,不同合作方才能切分出恰當的風險承擔比例,避免撬動高杠桿者反而承擔低風險,只有確定了風險比例,再好談價格。

            此外,關于風險問題,還是談一下敬畏之心。

            圈中有位與傳統生意打交道的朋友,她說過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立馬小本本記了下來,

            “越來越敬重做了多年傳統生意的人,雖然前幾年也覺得他們毫無創新能力,僵化無聊。后來發現,比起互聯網人,他們在商業底線遵守和對規則敬畏方面明顯做得更好。尤其是近幾年,他們越發謙虛謹慎勤勉,反而在醞釀厚積薄發?!?/p>

            “傳統轉型數字,隔層紗;積累行業經驗,隔座山?!?/strong>

            我知道看到這樣的描述,互聯網從業肯定有意見,但這樣的觀察視角,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即將爆發的產業互聯網?我也有幸與幾位傳統行業的前輩交流,例如鋼鐵行業,其中的翹楚對數字化轉型的認知之深、行動之早、力度之深,令我自嘆弗如。

            08

            我在前文說過,不要以“好”作為標準,B從業和2B從業都要在多元價值中尋找均衡?;ヂ摼W從業,尤其是科技巨頭,習慣思考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對的,這也是他們迅速崛起的原因,但巨頭成長到一定階段,尤其是聚合了海量個人和海量企業的時候,要對群眾的力量、社會的價值有敬畏,不能簡簡單單得把自己作為一個企業主體,而是社會主體,就要在多元價值中尋找一個均衡,在經濟目標和社會責任之間尋找一個均衡,在一定程度上,“被認同”比“好”、“對”更有價值。

            金融云供應商如果在戰略、路徑、措施中貫徹對傳統行業的敬畏、貫徹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在當今時代環境中,或許能有更加平坦的未來,經濟目標就是自然而然的副產品。


            責任編輯:王煊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

            為你推薦

            猜你喜歡

            收藏成功

            確定
            1024你懂的国产日韩欧美_亚洲欧美色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五月丁香合缴情网_99爱之精品网站

            <listing id="lnlbz"></listing>

                <address id="lnlbz"></address>
                <form id="lnlbz"><th id="lnlbz"><listing id="lnlbz"></listing></th></form>

                    <form id="lnlbz"></form>

                    <progress id="lnlbz"><nobr id="lnlbz"></nobr></progress>

                    <address id="lnlbz"><sub id="lnlbz"><menuitem id="lnlbz"></menuitem></sub></address><listing id="lnlbz"><font id="lnlbz"><cite id="lnlbz"></cite></font></listing><thead id="lnlbz"></thead><rp id="lnlbz"></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