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為金融所用與業務結合,創新服務或創新產品是其價值所在,促成行業模式變革則是其更大的價值。綜觀技術(新/成熟技術)及其應用價值(產品服務/經營管理模式),從促成傳統銀行業轉型升級的角度,新技術如可帶來經營管理模式變革,其現實意義和價值毋庸置疑是最大的,而既有技術促進經營管理模式變革的價值緊隨其后,但如何比較新技術應用于某個業務或服務上所產生的創新價值,和既有技術綜合應用于經營管理模式變革上所產生的推動變革價值,很顯然是更加抽象的問題,實際工作推動中,推動模式變革的工作通常涉及面廣、推動難度大、成效不“顯性”。在此,哥姑且籠統用金融科技的顯性/隱性價值來簡單指代。
一、金融科技的“隱性”價值是容易被忽視的寶藏
通常而言,每個新技術都需要有落地應用的過程,改變經營管理模式、改變行業乃至促進社會發展,需要包括認知、能力培育、配套環境等等各種條件準備過程,通常較為漫長。因此,時點上看,新技術通常會先表現為在某個服務或某個業務上的創新應用,一眼望去,效果就很直觀,也因此最易引人關注獲得一致認可,鼓勵這類行業應用的確有利于形成推陳出新搶抓熱點改善業務和服務的火熱勢頭。
相比之下,綜合運用各種成熟技術進行深層內核改造,深挖模式革新機遇,“賣相”上缺乏最新技術加持,作用需要透過現象去辨析,沒有撲入眼簾眼前一亮的直觀沖擊力,甚至,還需要抽絲剝繭去偽存真火眼金睛去辨識。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如同手術和調養,前者裝胳膊卸腿各種磅礴震撼,表現和效果人所共知,都在明處,后者則舒筋活血滴水穿石,康復的速度和延年益壽的功效,因其多屬文火慢燉綿延不絕而賣相缺乏“新銳”或“顯著”之感而易被忽視。何況,這是一個忙碌和時間昂貴的時代,對blingbling閃閃發光的新技術應用從無到由從0到1的價值判斷,明顯要比綜合各種因素衡量既有技術對于模式變革來得直接和穩妥,一如贊賞一床外科手術的效果通常明顯要比評價需要一個或多個療程的康復功效要直觀且保險得多。
二、金融科技的“隱性”價值在于推動傳統經營轉型升級
哥從有限實踐中感知到的是,當前銀行業的數字化,從線下柜臺+線上渠道服務,已經進入了用線上化智能化的方式武裝線下人員和機構、同時與線上渠道融合的新階段,前者是技術+線上渠道促成全自助服務的過程,后者則是技術與日常服務、經營、管理全面結合的過程,如果把前者比作加法,后者則是在加法的基礎上,有了乘法甚至冪次方。把包括數字化在內的廣義的技術應用于一線經營(服務、營銷活動、銷售產品、提供可讀內容、傳播品牌或資訊等等)結合的這個傳統經營線上化數字化進而智能化的過程,恰就屬于推動傳統經營模式變革的事項。
從哥當前所作的嘗試看,最基本的首先是為一線人員提供線上化數字化的展業能力,進而輻射延展起到服務提質增效(經營效能效率提升)擴面(觸達山區農戶)普惠(降低應用門檻提升可獲得性)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育成)作用,更為重要的是,由此將進一步連接已有的各種技術應用,讓原本處于散點或散裝的能力,以經營服務為導向統一標準貫通起來,就好比一個巨人,手上腳上可能先后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局部或新或舊的技術應用,但必須通過一個關鍵點 以其定標并貫通全身,點燃“化學變化”導火索的“引信”,通過這個/這些牽一發動全身的切入點,起到畫龍點睛龍騰而起的促進作用。
擴展到行業,服務客戶的第一觸點無疑是打通全身經脈激活巨人關鍵點的最佳“人選”,至少是之一。這不僅是為人民服務的站位體現,更是實現客戶至上、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宗旨,以及真正重視一線和基層、重視市場競爭前線表現的必然要求,并且還是行業實現全面數字化轉型升級必須聚焦解決的重大任務和必須完成好的“功課”。通過數字化賦能,讓每一個一線人員真正擁有整個銀行的全部服務和經營能力,實現每個人都是一個銀行、每個人都擁有按其個人資質和銀行各類經營服務事項風控層級相對應的所有能力,進而將人與人之間、板塊和板塊之間、前中后臺之間需要通過協調、動員等等“物理式組裝”的整體服務能力,通過數字化“化學式整合或注入”每個人,通過充分賦能實現能力的全面貫通和有效釋放,同時實現線上合規銷售(員工可配置的產品和服務均與其擁有的專業資質對應無資質不可見)、全流程消保及溯源(聯絡服務全流程留痕)、穿透管理(可實施統一配置統一部署、數據隱私保護等),進而走向智能化經營管理(形成智慧大腦總控能力)。
上述客戶、人員、服務、經營、管理的全面線上化、數字化連接,必然為銀行內部績效計量變革和機器可讀標準的監管等留出充分空間,隨著數字人民幣的應用普及,更進一步把人、經濟活動、銀行、監管有效連接在一起,其所形成的更大的閉環和整體,無論在包括沙盒監管實驗、穿透監管等垂直管理領域,還是在跨行業數字化連接的社會數字化轉型方面,以及其中所需的各種標準化和認證管理,都將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從宏大收縮到眼前,就內部管理而言,推動一線經營的線上化、數字化的過程,必須要聚焦貫通現有的內部各種關聯系統、建立跨系統數據隱射關系、形成全局統一的數據標準等等基礎且具體而微的工作,這些由應用端、業務端、內外部客戶端的現實需要而起,在具體實施時所必須做的工作,客觀上就將推動架構優化、數據治理以及各個關聯領域所需要的重塑重整或強化等等。
比如,實現人員按資質配置業務,就需要打通多個存放人員資質、崗位、證書等信息的系統,對人員信息從人事管理、銷售管理、風險管理等多個視角的審視和打通或必要整合;再比如要實現跨系統數據隨路識別客戶身份,就需要做線上各類連接點上對客戶明確的信息采集告知和授權獲得,以及此后的妥善的數據存放、應用、更新等等配套工作,而這恰恰也是讓數據成為生產要素所必須的數據權屬關系界定、數據標準化、各種顆粒度數據元素準確厘定等等基礎工作過程所需;這些不同角度和深度的基礎工作的共同要求則是,重新對內外部客戶行為、業務做埋點、做標簽和做跨系統數據隨路并建立必要的指標體系。
三、挖掘金融科技“隱性”價值需聚焦一線觸客節點
一線人員的日常工作涵蓋了服務、推介、銷售等各個方面,通常都是通過社交方式與客戶建立關系,推介業務、服務和品牌形象的過程,因此,需要將社交中的業務元素線上化數字化,社交在哪里,銀行端的數字化連接就應在哪里,比如微信,個人微信或企業微信,比如電話,比如各類消息服務等觸達,圍繞這些“觸點”或“節點”,形成相互“連通”的數字化“網絡體系”,將各類服務或業務標準化、數字化,進而形成相應的智能知識和策略支持及反饋、改進、優化的學習迭代體系。
在這個促成傳統銀行經營管理全面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的過程中,新的服務形式或業務模式以及關聯領域的新業務內容也料將隨之而生,面向客戶的各類應用標準化認證、數據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工作延展,均是其中重要組成內容,而基于這種展業模式下的機器可讀標準的消保溯源和監管甚至特定場景或客群的精細化風控,比如反洗錢、資金流向監控、遠程及人工相結合的開戶等等都有望成為實驗或試驗內容。當然,這些都是需要滴水穿石、逐步深化、持續深耕、不斷沉淀、緩慢但具有加速度的顯效過程,是金融科技為發揮其“隱性作用”積累質變所需各種量變的過程。
當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常骨感,一些探索嘗試因為既需要資源也需要被廣泛理解、達成共識而容易顯得道阻且長,作為銀行線上化工作的從業者,有責任盡所能走在前面想在前面做在前面,邊摸索邊論證邊說服,促成各種搶抓發展先機,這個過程起碼讓自己的腦和手都不那么快生銹。何況,躺倒比奔跑更舒坦,放棄比堅持更容易,奔跑和堅持慣了即便需要向下兼容,也不會因不抗造不耐受而敗下陣來。
四、建立衡量標準方可促進金融科技“隱性”價值發揮
鑒于上述種種原因,當前,注重金融科技在單一業務或經營管理方面的應用而忽視其隱性價值挖掘、把重視金融科技簡單等同于加大科技投入和新技術應用,把金融科技引領簡單等同于就靠科技部門,把重視數字化轉型簡單等同于增加開發人員,把數字化轉型簡單解讀為能通過手機銀行等線上渠道提供千人千面服務就足夠了等等誤讀都不同程度普遍存在。而實際上,數字化轉型應該是全員參與的從思想到行動的進化,銀行業為此不僅需要“升級換代”既有認知和全員能力,更需要構建和培育用以支撐線上化經營和經營的線上化所必需的全新專業能力,尤其是找準突破點,聚焦上述,為一線機構和人員數字化賦能,充分釋放傳統經營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三合一同步并行升級對于銀行業經營模式的變革作用,進而實現機器可讀標準的全面智能化經營管理,構建自己的新一線、新基層,快速升級經營管理模式,通過各類業務合作關系實現與各行各業的線上化數字化連接,助推實現普惠、雙碳、數字中國等更為宏大的戰略目標。
顯然,建立可衡量標準方可促進金融科技“隱性”價值發揮。為鼓勵和引導行業聚焦經營模式轉型升級,在現有普遍關注科技投入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衡量投入結構、產出效率、降本增效擴面情況,衡量包括系統架構優化情況、數據治理推動情況等賴以生發的基礎構建情況,衡量一線經營服務新模式的應用情況、數字化能力部署和新增數據價值及擴展應用情況,衡量數據采集、打標及應用管理標準化建設情況,包括衡量隨著新增的各類線上化“連接”部署和應用安排,所形成的相對統一的體驗流程交互等標準化管理情況,都是隨著金融科技應用深化,伴隨行業線上化數字化進程,經營機構和各級管理機關將逐步關注和聚焦的新領域。這些衡量標準或角度,也都將促成從上至下對于模式升級和轉型發展的重視和推動。
當前,技術應用于具體業務或服務已經成為常態且不斷攀上高峰,執金融科技長纓在手,只消建立有利于發揮其隱性價值的衡量標準或導向型目標,獵獵紅旗漫卷西風,必將縛住數字化轉型升級蒼龍。
責任編輯:王煊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