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是半個IT行業”,是數字化最早、最深的行業之一。在我國,大力發展金融科技、深化數字化轉型,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對金融機構來說不是“選答題”,而是“必答題”,在部分銀行已經成為“搶答題”。
然而,在回答新的歷史時期這一時不我待的命題過程中,我國超過四千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普遍產生了“數字化焦慮”,焦慮可能源于四個方面:
一是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位居全球第二,到2025年數字經濟(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比重有望超過經濟總量的一半。這就要求金融業加快數字化轉型,發展數字金融,形成與數字經濟相匹配的新服務、新模式。
二是用戶需求的深刻變遷。在數字化時代,用戶行為正在發生深刻變遷,越來越多用戶偏愛數字化服務方式,對用戶體驗要求越來越高。只有加快數字化轉型,銀行業才可能真正實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滿足用戶隨時隨地獲取服務的需求。
三是監管層面的大力推動。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先后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 年)》《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等,要求深化金融科技應用,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數字金融列入“五篇大文章”。
四是行業內外的激烈競爭。在國外,花旗銀行等提出“移動優先”戰略,加快部署金融科技前沿;在國內,招商銀行等定位為“金融科技銀行”,持續實施數字化轉型,成果豐碩。同時,大型互聯網公司和中小科技公司紛紛搶占金融業務。
在濃濃的“數字化焦慮”之下,我國銀行業特別是部分科技基礎薄弱、數字化水平較低的中小銀行,近年來不計成本和后果地開啟了“數字化轉型”——有的抱住互聯網平臺大腿,互聯網存款、貸款等業務規?!按筌S進”式地連年翻番;有的投入巨資購買流量和數據,不加選擇、拿來就用,用戶數量短期增速十分驚人;有的不顧自身資源稟賦,建立“高大上”的信息科技系統,看似架構完整、功能強大;有的偏離客戶實際需求,片面追求區塊鏈、元宇宙等概念,投入較多但未見實效;有的戰略宏大但缺乏清晰可行的實施路徑,組織文化和業務模式仍然“原地踏步”。所以,近年來部分銀行雖然耗費了大量的資源,但數字化轉型工作收效甚微,與國內外先進同業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蛟S,這就是銀行業數字化轉型中的“后發劣勢”。
未來已來,我國銀行業特別是中小銀行在重視的同時,應盡快走出“數字化焦慮”,變“后發劣勢”為“后發優勢”,在數字化轉型中迎頭趕上并提升競爭力。關鍵還是要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具體而言,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研究和實踐。
一是打破約束數字化轉型的體制機制藩籬。對銀行而言,制約數字化轉型的突出問題是僵化封閉的組織和體制。加快數字化轉型,銀行必須開展一場所有組織、全部員工參與的組織變革,打造跨部門、跨層級的科技與業務協同組織,提高組織和員工敏捷能力,形成開放包容的數字思維和數字文化。
二是要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數字化路徑。對多數銀行而言,實施數字化轉型不用“大而全”,不能“一鍵復制”,而要充分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轉型之路。銀行不但要制定數字化轉型戰略,更要從自身資源稟賦出發,聚焦戰略目標和業務重點,從量和質兩個維度尋求優化和突破。
三是加快引進和培養科技與金融復合型人才。人才是數字化轉型的第一資源。應加快推動具有科技背景的人才進入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管層,提高數字化轉型的決策水平。對小型銀行,金融管理部門應支持其在省會等中心城市設立研發中心,采取市場化薪酬,逐步提升科技研發、網絡金融等人才占比。
四是持續加強線上線下渠道的協同與融合。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客戶體驗為目標,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迭代的效率,激發數字化經營的新活力。要以手機銀行作為數字化轉型和客戶服務的“核武器”,持續地整合、升級手機銀行APP,集中力量建好線上場景平臺,不斷延申和拓寬獲客、活客渠道。
當然,我國銀行業克服“數字化焦慮”、破解“后發劣勢”問題,并不意味著不該學習行業領先者的先進經驗和方案。相反地,我國銀行應深入研究國內外先行者數字化轉型的模式和方案,以批判的精神進行學習借鑒,結合本行實際加以吸收利用。這本《商業銀行生態創新之路》,作者通過與許多不同銀行創新團隊的會面與訪談,對多國銀行創新轉型案例進行研究,案例中既有美國銀行、渣打銀行這樣的老牌銀行集團,也有大都會銀行、N26銀行等新勢力小銀行。因此,此書對處于“數字化焦慮”之中的各類銀行有不同的參考價值。
還值得介紹的是,此書作者克里斯特·霍洛曼先生曾在媒體工作,他創立的軟件平臺在匯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荷蘭國際集團等全球性銀行得以應用,獲得萬事達、美國運通等卡組織支持。譯者段椏蕾女士長期在國內大型商業銀行工作,在批發業務、零售業務等多崗位獲得鍛煉,從業經驗豐富。作者和譯者這樣的經歷,使得他們對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創新有著深刻的理解,這也是我愿意推薦此書的原因之一。
當然,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業界和學界在對銀行創新案例進行研究的時候,往往只盯著那些成功的案例,至少是目前看上去成功的案例。其實,如果能夠深入研究并展示一些失敗的案例,分析其失敗的過程及原因,意義和作用或許更大。允許失敗、容錯試錯,正是銀行數字化轉型創新所應該秉持的原則之一。
(董希淼系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系統管理員
免責聲明:
中國電子銀行網發布的專欄、投稿以及征文相關文章,其文字、圖片、視頻均來源于作者投稿或轉載自相關作品方;如涉及未經許可使用作品的問題,請您優先聯系我們(聯系郵箱:cebnet@cfca.com.cn,電話:400-880-9888),我們會第一時間核實,謝謝配合。